甲骨文从历史地层苏醒的中华文明
编者按
120年前,“一片甲骨惊天下”,沉睡多年的甲骨文从殷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雏形。对甲骨文而言,不但汉字造字法中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一一齐备,在简单的线条背后,还蕴藏着一种来自文化创始阶段的神秘与活力。
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虽然与甲骨文三千年未曾谋面,但是一旦与之相遇,流淌在血液中的自豪和骄傲就会在瞬间被激发出来。而在国际舞台上,甲骨文也成为了中华文明悠久的象征,它是一种独属于中国的文化符号,它令世界惊讶,让四海赞叹。
120年后的今天,甲骨文的价值愈发受到珍视,甲骨学研究借助前沿科技步入了新阶段,曾经深藏在博物馆的甲骨也以多种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譬如印有甲骨文的花布、服饰,以甲骨文为原型创作的城市雕塑、路灯,甚至书签、酒坛等小物件,在现代社会里,甲骨文沟通了中华千年的文明,并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向世界辐射古老文字永恒的光彩。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或许是因为历史太过于久远,那些处于中华民族童年时期的遗迹在后世看来,多少有点面容模糊。且不说三皇五帝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就是夏商二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史事也只能够通过各类著述典籍来查考。虽然早在周代,《礼记》上对前朝的一些风俗习惯就有所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但是,其具体关节处,却往往语焉不详——商代人怎么“尊神”,怎么“事神”,怎么“先鬼而后礼”,仅凭书上的几行记载,是远远无法蠡测出来的。
对于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明,我们一直骄傲着并且糊涂着,一直骄傲了上千年,也糊涂了上千年。直到120年前,大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的一场疟疾,给了这隐藏千年的秘密一个确定的答案。
龙骨中的密码
“龙骨”,在中药里指的是一些古代动物的骨骼化石,据《本草纲目·鳞部》记载,对“老疟不止”“热病下痢”有不错的疗效,身患此病的王懿荣去药店抓药时,无意间发现店中所出售的龙骨上隐隐约约地有一些图案。身为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自然学识非比一般,对于金石文物,王懿荣造诣颇深,他一眼就看出这些图案并非普通虫蚀鼠咬造成的,而更像是某些古代文字。病愈之后,王懿荣到药店刨根问底,得知这批龙骨都是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他斥重金从小屯村收购带文字的龙骨上千片,并一一加以辨识。“日”“月”“山”“水”,一个个字符被王懿荣辨认了出来,紧接着十几个名字,王懿荣默念着,突然发现这些名字所对应的不就正是《史记·殷本纪》中那些殷商帝王吗?这样,龙骨所隐藏着的真相就呼之欲出了,这正是失传了三千余年的殷商文字,这正是失落了三千多年的中华古文明。这一年是1899年,当历史的地平线上刚刚升起20世纪的曙光,一个古老的文明被重新发现了,这一年,被后世称之为“甲骨文发现年”。
命运多舛的遗产
甲骨文是珍贵的,但是自从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这一宝贵的遗产却一直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最早被人发现的那批甲骨,大多都被卖进了药铺,随着各类中药,被病人吃进了肚子里,后来有人概括这段时间是“人吞商史”,虽然不无戏言的成分,但其中包含的悲哀与无奈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够深深感知得到的。我们和甲骨文相见恨晚,但是谁也不会料到我们的相遇居然会是以这样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方式。
而自从王懿荣确定了甲骨文是殷商的文字之后,安阳小屯村一带的龙骨倒是不会再被卖进药铺了,然而,这些珍宝的命运也并没有随之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中国人“好古”,凡是古代的遗物,在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们看来,就都有收藏的价值。甲骨文重见天日之后,立即引起了诸多文物收藏者的注意,所谓“一页宋版,一两黄金”,这些可是宋之前两千多年的商代的文字啊!于是这些带有文字的龟甲兽骨自然身价水涨船高,而小屯村的村民们也待价而沽,从按片卖到按字卖,最贵的时候每个字甚至价值纹银二两五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挖甲骨成了小屯村的一项生意,有人在能挖出甲骨的地方搭起了窝棚,夜以继日地发掘着这些珍贵的遗迹,由于缺乏专业的挖掘工具和职业素养,很多甲骨在挖掘过程中就被毁坏或破碎掉了,而更多甲骨则被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流落海外,再也无法追回。前前后后,甲骨被毁坏或流失的大概有几万枚之巨,这对于中华文明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损失。
而清末民初纷乱的社会局势更是不利于甲骨文的发现与整理。王懿荣在证明甲骨文为殷商文字后不久,由于八国联军侵华而投井自杀;王懿荣的好友刘鹗,在出版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铁云藏龟》后不久,也被流放新疆;名列“甲骨四堂”的王国维,也在壮年之时投湖自尽。虽然这些事件实际上与甲骨文本无任何关联,但是在外人看来,甲骨文似乎是背负了什么诅咒一样,令研究者屡遭不幸,也令旁观者望而却步。
中国最早的图书馆
中国那么大,为什么只有安阳小屯村才有数量如此丰富的记有商代文字的甲骨呢?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甲骨文的研究者,直到1928年的秋天,这个问题才找到了答案。
几十年的盗挖盗卖终于引起了当时“中华民国”政府的注意,1928年秋,在相关机构的主持下,一场对甲骨文长达十几年的抢救性发掘开始了。现代化的发掘工具与专业性极强的学者、技术人员开始参与进了甲骨文的发掘,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终于得到了应有的重视。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甲骨也没有让这些学者们失望,在小屯村,成吨的甲骨重见天日,虽然那些被毁坏的和流失掉的再也无法回来,但是这些海量的新甲骨却向发掘者们讲述着新的故事。
经过专业的考古发掘,专家们发现,小屯村地下甲骨的数量远超之前的预想。1936年,仅仅是第13次挖掘,就出土了6吨甲骨。如果按部就班地一层层进行整理和发掘,现场的人手是远远不够的;不仅如此,小屯村发掘现场的环境相对简陋,发掘出来的甲骨如果没有及时得到专业的保护处理,很快就会被氧化,轻则变色,重则化为齑粉。鉴于此,专家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们把挖掘出来的甲骨连同周围土层一起挖出,装箱送往南京,在条件较好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里,重新进行发掘。这样一来,条件相对简陋且不可控的室外发掘就转到了室内,在专家们的努力下,仅这一次发掘就出土了甲骨一万七千余片,其中完整的就有300余片。经辨认,这些甲骨大多是商王武丁时代的卜辞,其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整震惊了世界,而我国考古专家将室外发掘转为室内发掘的奇思妙想也成为了考古界的美谈。
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发掘,专家们终于找到了小屯村地下埋藏着丰富甲骨的原因:小屯村一带,在商代曾经是首都“北蒙”之所在,《竹书纪年》有载:“盘庚,名旬。十四年自亳迁于北蒙,曰殷。十五年,营殷邑。”自盘庚开始,近三百年,商朝都定都于此。作为商代后期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大量的文献、资料都是汇聚于此。商人好卜筮,每次问事于鬼神之后,留下的卜辞总要有处归档,小屯村之所以多产甲骨,正是由于此处恰是三百年间殷人存放档案的场所。换句话说,小屯村就是商代的“国家图书馆”。
古老文字的新生
如今,在河南安阳,人们建起了殷墟博物馆,其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向现代人诉说着殷商时期中华民族的辉煌。正如郭沫若在视察安阳殷墟遗址时所作诗中说的那样:“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殷墟博物馆内,一个个图腾,一件件铜器,都在为来访者讲述三千年前的故事。这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辉煌文明,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骄傲,同时,这也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财富。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文字也在焕发着新的生机。对于中华文明来说,甲骨文是活的,是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载体;对世界文明而言,甲骨文更是活的,人类文明起源时的三大文字体系,目前只有甲骨文还活着,而且还蒸蒸日上。那么,如何让这些曾经深埋在历史地层中的文字真正“活”起来,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作为中华民族的早期文字,甲骨文不但有着强大的表意功能,更有源自象形文字的绘画美感,如今,甲骨文表意功能已经被由其发展而来的现代汉字所代替,而其绘画美感则保留在了我们民族记忆深处。
甲骨文如字又如画的特点引起了诸多专家和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注意。早在1985年,就有人以“甲骨文丝绸花布”为名,申请了第一个与甲骨文相关的专利项目,目前,国内已有近百项与甲骨文相关的技术专利,这里边大部分又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甲骨文不但印在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心里,还印在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甚至还有人将甲骨文做成微信表情包,这正是现代科技与古老文明的结合,令人拍案叫绝,也预示了在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中,古老中华民族的新腾飞。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