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23家景区被取消A级 疏堵结合提升旅游治理水平
原标题:疏堵结合,提升旅游治理水平
“十一”黄金周前后,有关景区服务水平的消息格外牵动人心。近日,河北23家景区因为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取消A级质量等级,此外,包括承德市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在内的84家A级景区被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一次处罚上百家景区,力度之大,尤为罕见。瞄准病灶,猛药去疴,将倒逼景区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规范运营。
景区管理是一项长效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景区运营要招回头客,不能只做一锤子买卖。河北省此次针对A级景区展开的集中复核工作,折射出一些景区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获得营业资质后发展向钱看,在质量等级评定后管理有惰性,“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逐渐输掉品质,招来差评。事实上,从吃住行玩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停车、如厕、规划等细节问题,景区的服务管理与硬件水平同样重要,同时影响着游客的出行体验。品质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口碑是最响亮的品牌。此次河北省文旅部门对相关景区的处罚,敲响了质量的警钟。短期来看,虽可能减少客流收入,长远看则是帮助景区祛除沉疴、健身强体。
2015年,我国建立了星级景区动态评价机制,有关部门通过监测景区服务和旅游管理质量,对不达标景区视具体情况给予警告和摘星处理。动态管理使评级定星不再是“终身制”,有效提升了景区提升品质的危机感与责任感。近来,从5A级景区山西乔家大院被“摘星”,到河南云台山、云南石林等6家景区被文旅部通报批评,再到福建省对45家景区给予摘牌、警告、批评处罚,被“摘星”“降级”的景区不在少数。各地政府加强监管力度,监管处罚“长出牙齿”,使景区管理者心有畏惧,有效起到了威慑、警示的作用。
处罚只是手段,旨在倒逼景区在管理维护方面做好文章。要想让处罚摸得到实效、看得见结果,关键还要进行常态化监管、跟踪式检查。以苏州定园为例,由于欺骗消费者等原因,经警告无效,2016年苏州市旅游部门取消了定园3A景区的资格;由于景区无动于衷、缺乏改观,去年底,苏州市吊销了定园的景区营业执照。这也启示我们,政府部门应不断丰富旅游市场治理手段,特别是完善旅游服务动态监测评价、奖惩机制,形成稳定的压力传导,调动景区优化旅游环境。另一方面,正如一些网友所说,一次处罚数百家景区,河北在文化和旅游部介入前先行整顿,是一种自我纠偏。从中央到地方,从文旅部门到工商部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应当通力合作、各司其职、联合执法,形成监管的强大合力。
有堵还要有疏,景区可持续发展,光靠监管“上锁”还远远不够。毕竟,长效监管既要耗费大量的行政成本,也存在滞后的现象。监督再严格,也无法代替景区的自身管理。所以,有关部门应重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城市要通过资源整体规划、优化公共服务、推广普及促进管理的信息科技产品,为景区发展铺路架桥。同时,有关部门应着力引导行业加强自律,引导景区改变经营管理理念,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商业化与品质性上求取“公约数”,从而走出“门票经济”误区,自觉推动发展转型。
有学者指出:从“旅游管理”到“旅游治理”的转变,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普遍参与。在旅游“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重要部分。有关部门会同景区、行业协会、游客各方,把脉开方、良性互动,方能让旅游治理发挥实效,让旅游行业行稳致远。 (石 羚 )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