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厝保护的延平探索
青山如翠,山路弯弯。
沐浴着冬日暖阳,我们驱车前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生态银行试点乡”巨口乡采访。车行途中,远山近岭满目苍翠,沿路民宅土墙洒满斑驳的阳光,宛如一幅幅金色画面,温暖而灿烂。
巨口是一个国家级生态乡镇,下辖11个行政村中有4个中国传统村落和4个省级传统村落。这个仅有13000人的山区乡镇现存人文历史遗迹20多处,完整保存着102座明清古厝和600多座土厝。
陪同采访的延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嘉明介绍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巨口乡的这些历史和生态禀赋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18年,延平区被列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 开启了乡村“古厝生态银行”建设模式探索,2018年3月,延平区与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启动“巨口计划”。
项目落地,政策先行。延平区出台的《南平市延平区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细则,明确了对“生态银行”项目的扶持力度以及协助“生态银行”项目争取上级资金补助、试点政策等。福建省财政厅下达的首批3500万元综改补助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立面改造、民宿改造等项目的奖补,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形成了社会资本和农民筹资投劳的多元投入机制。区委、区政府制定了民宿扶持奖励办法和村级公益性项目财政扶持奖励等政策,重点用于鼓励民宿经营主体提升民宿标准,打造精品和特色民宿。
有了建设资金,经营人才和运营团队是项目可持续的保障。“生态银行”试点涉及生态、投融资、农村等多个领域以及金融、农业、林业、水利、旅游康养等多个行业,同时还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密切相关,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试点过程中,延平区既注重现有人才的培养提高,通过培训、交流、挂职等途径,培养本土专业技术人员,也采取多渠道引才政策,全面整合内外部人才资源,建立人才的综合开发和服务机制。试点开始后,区里在巨口乡设立了科特派工作站,确定了10位科技特派员,建立了福建江夏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开展生态旅游推介、文创设计、现代农业产业、旅游特色村等服务,聘请了同济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美院、上海阮仪三基金会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为科技特派员。与此同时,区里成立了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公司,通过对分散化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整合和优化,组建起一家专业旅游投资公司,由区属国企出资并吸收巨口乡及8个传统村落以闲置资源资产入股进行运营。乡里成立的乡村振兴理事会通过出台奖补政策,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了300多位外出人员回归家乡投资创业。
有了政策和人才,还要有符合当地实际的运营模式和机制。巨口乡探索了“四个联结”:与村集体构建发展联结:成立国企与乡村资源整合的运营公司;与乡贤构建组织联结:由乡贤发起的乡村振兴理事会发挥其在资金、人脉、资源、威望上的优势,动员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募集资金投资基础建设、引入社会资源和旅游客源;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鼓励村民将古民居装修提升成民宿,由巨福公司进行托管和统一运营,留守本地的农户可到公司从事劳务工作,实现共享发展效益的利益联结;与艺术单位形成互利联结:先后投资2100万元建设巨口自然学校、写生基地、艺术家创作基地,吸引众多文化基金会、艺术院校、艺术爱好者前来开展艺术创作,举办一系列艺术活动,在为艺术单位提供写生基地、活动场所的同时,艺术家们也在巨口留下了上百件丰富的艺术作品。
延平区委书记、区长赵明正说,“古厝生态银行”是延平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次实践,也是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将生态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一项有效举措。
试点还在进行,探索没有止境。乡村振兴的道路有很多条,符合当地实际、符合村民需求、符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探索必定是有生命力的。(石伟)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