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理疾病  前列腺

中医诊断 慢性前列腺炎从“瘀”观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6-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慢性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良性疾病,发病率高,35%~50%的男性在一生中某个时候会受到前列腺炎的影响。

  中医古籍中并无前列腺炎的病名,一般根据前列腺炎的尿道症状归属于“淋证”“精浊”“白淫”“白浊”范畴。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多为外感毒邪湿热,蕴结于下焦,或饮食不节,滋生湿热,湿热下注,均可致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扰动精室,精与浊相混,而成精浊之证,湿热为其发作的主要诱因。

  湿热日久缠绵难愈,久则伤阴耗气,伤及脾肾,或肾虚及脾,湿热内生,肾气虚则湿愈难化,且精易下泄,由实转虚,虚实互结而发本病,肾虚为其发病基础。湿热不得清利,相火不得疏泄,湿热之邪入于营血,血与邪互结,血为之瘀结,乃致精道气血瘀滞,瘀滞是其发展趋势。

  湿热内蕴、瘀血内阻及肾虚大病理变化往往互为,使前列腺炎病情缠绵难愈。所以,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病机是肾虚为本,湿热为标,瘀滞为变。

  发现气滞血瘀贯穿疾病的始终。感受热邪,热伤阴液,血热互结,即可成瘀;或受湿邪,阻遏气机,气滞血停而成瘀;情志内伤,饮食起居失宜皆可致瘀。

  多种病机可向血瘀,主要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血热成瘀等。气虚推动血行无力,血行迟缓而成瘀;或气虚统摄无力,血液离经,不得消散,也可成瘀;热灼阴液,致血液黏滞不行,或热邪灼伤脉络,血溢脉外,不能消散,积而成瘀。而中医学中还有“久病从瘀”的说法,叶天士也指出:“初病在气,久病在血。”慢性前列腺炎病证久治不愈,黏滞缠绵,必定会由浅入深发展,气血同病,日久影响血液循行,必致血瘀。

  从中医解剖理论来看,前列腺属于古称“精室”之范畴,位居下焦。有分泌前列腺液的作用,有如五脏的藏精功能,同时又有排泄作用,类似于六腑,故前列腺当归于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易虚、易瘀。从现代医学解剖来看,前列腺的血供来源较多,主要有阴部内动脉、膀胱下动脉和直肠下动脉的分支,进入前列腺体的动脉多相对粗大,而汇入前列腺静脉丛的静脉则相对细小迂曲,在发生炎症时容易导致血流缓慢,而致血瘀。

  中医多将慢性前列腺炎分为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阴虚火旺证、肾阳虚损证、肝气郁结证、中气不足证六个证型。

  慢性前列腺炎以肾虚为发病之本,多由于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湿浊黏腻,阻塞精道血脉,导致气滞血瘀,湿热瘀血为发病之标。湿热、瘀血、肾虚是其基本病机。因此,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兼以补肾温阳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

  临床中逐渐认识并发现,气滞血瘀贯穿慢性前列腺炎的始终。本病的发生、演变、转归与瘀血密切相关,瘀血既是慢性前列腺炎病理产物,又是引起慢性前列腺炎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慢性前列腺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瘀滞贯穿于慢性前列腺炎疾病的始终,所以在治疗上要注意辨证分型、审因论治,尤其是要注意活血化瘀的应用。

  常规疗法有: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法;滋阴补肾、活血化瘀法;温补脾肾、行气活血法;活血通络法等。

  慢性前列腺炎与络病理论有很多相同之处。络病临床上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而疼痛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症状。慢性前列腺炎病情、缠绵难愈也符合“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理论。因此,可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用活血通络药物,常用的有水蛭、蜈蚣等。

  在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视活血化瘀通络药物的使用,往往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肚脐中央为神阙穴,与脏腑关系十分密切,隶属于阴脉之海任脉;同时,神阙穴也是经脉之海冲脉循行之所,与百脉相通。的病变都可以影响到脐。神阙穴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脐部用药不经过肝脏代谢,避免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以及肝脏首过效应对药物有效成分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

  丁桂散由丁香和肉桂组成,其中丁香行气活血,肉桂温经通络,两者合用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之功效。但是,使用时需要避免局部过敏等不良反应,例如使用防过敏敷料、减少单次持续贴敷时间、使用刺激性较小的调和剂等。如果出现了药物过敏,则需要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