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徐光耀用他的笔让嘎子活了
2015年6月,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徐光耀文学创作研讨会”上,铁凝说:“徐光耀的名字,是抗战文学中醒目的存在。”自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徐光耀已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懈跋涉72个年头,创作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其中绝大部分是描写抗战历史的。徐光耀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优秀作家,并成功塑造出“小兵张嘎”这样一个不朽的经典形象,与他的人生阅历和文学思想分不开。
13岁,用消极对抗——连哭7天的手段,把父亲的心磨软了,终于成了一名“小八路”
徐光耀,原名徐玉振,1925年出生于河北雄县。他本来不想当兵,那时候当兵的口碑很差,是纪律严明的八路军改变了他的旧观念,引领他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
民间自古有句俗话: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徐光耀的父亲是一位本分农民,生活各方面恪守古训,饿死也不许自己的孩子去当兵。徐光耀本人小时候对当兵的也没有好印象。“我从小见过的大兵,都是可怕的。他们进村就抢劫、打人、发横、污辱妇女……一说‘大兵来了’,老百姓就连忙逃遁躲藏,避之如匪贼。”他憎恨这些为害乡里的歹人,根本不想与他们为伍。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华北沦陷,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徐光耀幼小的心灵里激起一股慷慨之气:“我们都又气又恨,天天在地上画些小人,写上‘小日本’三字,拿起砖头来狠砸。我常常想,难道就没有岳飞吗?真要让人家登着脊背上马吗?”他开始向往有一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拯救危在旦夕的国家。1938年,八路军的部队开进他的家乡,让他看到了希望。“他们走着整齐的步伐,唱着雄壮的军歌,不打不骂,进了院子,抓笤帚扫地,拿扁担挑水。见了老头叫‘大伯’,见了年轻妇女就把眼睛掉往一边去。不笑不说话,出来进去尽仰着头唱歌。”他的内心开始起化学反应。
后来,八路军的一个班住到了徐光耀家里,通过近距离的朝夕接触,徐光耀彻底了解了八路军。他认定这是自己的军队。八路军开拔后,徐光耀的魂儿也被带走了。他不顾自己只有13岁的年龄,斗胆向父亲提出:“我要去当兵。”这大大出乎父亲意料,自然是不准,然而徐光耀完全铁了心,不达目的不肯罢休。“我用消极对抗——连哭7天的手段,把父亲的心磨软了。”关键时刻,姐姐给予徐光耀坚定支持。她对父亲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待在家里,也无非当亡国奴。八路军看起来很正气,跟了去闯荡闯荡,不一定把孩子糟蹋了。就是真出了岔子,为抗日,精忠报国,名声儿也是香的!”“父亲辗转反侧,一夜不曾合眼。第二天,便请了私塾老师韩先生作引荐,带我到昝镇去当兵。”
就这样,徐光耀成了一名“小八路”。“我其实等于闭着眼瞎碰,碰上的却是正正规规的八路军,是由老红军改编的一二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