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可能是特应性皮炎13%中国1-7岁儿童有这个病
一项历时16年(2002-2018)研究显示,中国1-7岁城市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已达12.94%,较以往翻了4倍。
这一专门针对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人群开展的研究项目,名为《特应性皮炎的研究与治疗新策略》,由新华医院皮肤科牵头,大学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等联合开展,填补了多年来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资料的空白。
1月2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主任姚志荣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中国城市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生率已和发达国家持平,临床上常见的‘湿疹’本质上就是特应性皮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轻症的患者曾因认识不足而被忽视。”姚志荣表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由过敏引发的皮肤、呼吸道疾病发生率明显上升。过去,大多数临床形态不典型的特应性皮炎被诊断为“湿疹”,导致患病率被低估。
据其介绍,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听起来似乎陌生,但它在婴儿期表现为“奶癣”,并可能延续发展至儿童、青少年、期,俗称“湿疹”,是百姓口中的常见疾病。患者大多2岁以内起病,皮肤的创面和剧烈瘙痒,严重影响孩子的睡眠、生长发育,随着过敏进程发展,患儿又容易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结合膜炎,给整个家庭带来持续不断的困扰
“2004年,国内有研究显示,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仅为3.07%,而国际上的儿童患病率达10%-20%,这与我们临床上的感受大相径庭,从临床来看,这类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姚志荣说。
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牵头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认知、建立中国人群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针对重症的特应性皮炎制定创新性治疗方案、以及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等方面斩获重要。
研究团队带领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学组开展了中国12个中心城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共计纳入84个幼儿园和40个预防接种站的13998名儿童。
姚志荣说,对于特应性皮炎来说,目前都有统一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案,如果将湿疹纳入到特应性皮炎里去治疗,那对于今后患者在减轻或缓解湿疹症状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也将大大促进皮肤科医生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
随着特应性皮炎患病率上升,重症患者也日益增加。这些患者生活非常痛苦,社会上也流传着“治了也没效果,治也治不好的说法”。
姚志荣团队率先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利多卡因静脉滴注治疗(俗称“大静封”)对重症特应性皮炎治疗不仅有效,而且副作用小、价格低廉、停药不易“反跳”。
面对特应性皮炎如此、难以治愈的现状,如何从根源上防治疾病,国内研究团队紧跟国际前沿,对疾病发病机制展开探索。通过大样本、病例-健康对照等手段,首次明确了中间丝聚合蛋白基因(FLG)突变是中国人群最主要的遗传易感因素。
“FLG基因突变直接导致皮肤中间丝聚合蛋白表达下降,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姚志荣分析说,这就是为什么特应性皮炎患儿皮肤往往十分干燥,基础治疗强调大量外涂润肤霜去弥补先天和后天因素所致的皮肤屏障缺陷,防止过敏原入侵,有力改善症状。
姚志荣说,过去对于湿疹等这类特应性皮炎有很多认识误区, “如得了湿疹不能洗澡或不能使用沐浴露,这是错误的,得了湿疹可以洗澡,但洗澡清洁后需要用大量外涂润肤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