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何时进医保?4000万不孕患者的等待
清晨五、六点的,街灯依旧亮着,附近早餐铺冒出腾腾热气,上只有星星点点的行人。而在大学第三医院生殖中心,簇拥挂号的人群已排到街口。
医院门前地上1000余张写着各种的小卡片,清洁工扫走之后,不到10分钟又撒满了一地。
在这些排队的人群中,不时飘出贵州、重庆、湖南、安徽、广西、陕西等各地的口音,不同的腔调里有着一个共同的话题:想拥有自己的孩子,做一对平常父母。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宣布,我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中国进入“二孩” 时代。可这一切都与生殖中心门口等待被叫号的不孕不育患者们无关。
中国人口协会曾发布一项调查数据,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在2013年已超过4000万,预计未来5年,国内不孕不育发病率会提升至18%,患者数量将超过7700万。2018年,正好是第5年。
早上7点半,已经在门口等了两小时的张琪(化名)有些疲惫,席地而坐。生殖中心的大门推开,她来不及拍下身上的尘土,瞬间腾起身,跟随着队伍迅速前移。
不到五分钟的时间,生殖中心一层大厅瞬间被人群塞满。对于队伍里的张琪而言,挂到一张生殖中心医生的专家号,就像抢到一张“让孩子回家”的春运车票。
五年前,张琪就开始努力备孕,但却始终没有盼来属于自己的孩子。平日里能吃能喝、看似身体健康的她,万万没想到会被一纸“不孕症”的诊断书拉入谷底。面对身边亲戚朋友的询问,她只能悻悻回答:工作忙,没时间。
多年来,她形成了一个习惯,总爱在包里放几颗糖果,每当身边有小孩经过,她总忍不住多看几眼,碰到邻居家的孩子,就分给他们一些.
“知道自己无法自然生育小孩儿,比自己得了癌症更难受”。张琪说,电视里常常能听到医生问:保大人还是保孩子?做妈妈的心情都一样,不要命也要孩子,但对于张琪而言,连做这道选择题的机会,都不知道何时能得到,每当触到这一痛处,她都忍不住掉下眼泪。
张琪,只是千千万万个不孕不育患者中的一个。近年来,中国不孕不育患者数量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据《中国辅助生殖产业市场运营规模现状与投资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1995年中国不孕不育患者仅占孕龄人口的3%;而2013年这一数据攀升到12.5%,到2016年已经达到15%。
2018年5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辅助生殖技术沟通会上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8对夫妻中就有1对陷入生育困境,且不能生育的夫妻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成立之前,只是一个几十平米的试管婴儿室。成立之初,面积也不过2000平方米。到了2009年之后,随着求诊人数的激增,生殖中心从医院内的两层小楼搬到了院外,独占一栋3层7000多平方米的楼房。
即便如此,北医三院生殖中心的门前依然拥挤,求诊的人群有增无减。面对一个个簇拥而上的患者,挂号台的工作人员如同一个高分贝复读机,一遍遍地重复着“号已经排到两个月之后了,需要吗”?拿着一张两个月后前来就诊的挂号单,张琪不知道自己还需要等多久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
与张琪一同在门外等候的朱丽(化名),听到挂号台传来的消息,直接绕到二层专家诊疗室,“我一直都是这位医生给看的,之前她还是主治医师,现在她升了副主任,号就更难挂了,等到这位医生今天的病人都看完了,我想进去问问,像我这样经常来的,能不能给加一个号”。朱丽说。
当“幸运”地占到在距离专家诊疗室最近的一张座椅时,她似乎觉得距离迎接自己的孩子又近了一步。
中午十二点半,朱丽等出来的最后这位患者王芳(化名),是哭着走出诊室的,已经45岁的她,怀里抱着塞满了厚厚诊疗单的书包,这是她多年来“求子”的希望。
王芳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最近五年,她和丈夫一直走在不孕不育治疗的上,从深圳到上海、,走遍了大小医院,看遍了“江湖郎中”。中药、西药交替不间断的用,药盒子堆放得有半人高,要做试管婴儿,更是砸钱!
检查排卵、取卵取精、体外受精、受精卵移植、补充激素、观察受精卵是否着床……每一步都必须严格操作,容不得半点差池,否则整个试管婴儿手术都会失败,只能从头开始。
这已经是王芳第二次尝试做试管婴儿。“挂号,超声检查,验血,好不容易一圈检查下来,结果查出了甲减,医生说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让先回去调理。等调理了大半年,一切检查再重新来过,这一次,好不容易闯过甲减这一关,结果受精卵质量不高,还不符合移植条件”。王芳说。
目前治疗不孕不育方法有很多,如药物治疗、试管婴儿、人工授精等,其中辅助生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治疗不孕不育的主要手段。国际辅助生育技术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自1978年首名试管婴儿,全球已有500万试管婴儿诞生。美国生殖医学中心(CCRH)2017年4月调查数据分析显示,目前71.4%的不孕不育患者想进行试管婴儿手术。
在中国,2001年,原卫生部审核批准的可以操作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机构只有5个,2004年则增加为37个,2007年为102个,如今已有432个。以北医三院为例,2009年,北医三院生殖中心年门诊量约17万人次;到2016年生殖中心新鲜胚胎周期数突破1.7万,最多一天能用掉1200个注射器。
常规试管婴儿一个周期大约需3万元,一些反复失败的患者,随着周期数增加,重新进行体检、用药、手术,花费会更多。“每年少说也要三四万,多则数十万,这次来治疗,也是卖掉了家里的房子,平时去一次医院少则五千,动辄上万”。王芳说,尽管经济上已经捉襟见肘,但为了有个自己的孩子,只能硬扛。
王芳感到生气又,过了40岁家里人就急得不行,为了孩子不知吵了多少架,每次回家面对家里老人失望的眼神,都只能刻意地躲开,她不明白做妈妈本来是天生的,怎么到她这就变得如此困难。最担心的是,丈夫和自己以后年纪大了,生病都没有人知道,老了也无人照料。
相比而言,前来复查的(化名)是幸运的。她经历了三次试管婴儿手术,终于怀上孩子。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不孕不育患者交流的微信群一建起来,立马就会满员,她好不容易加入了一个,一旦有人分享成功的消息,就感觉立马有了希望,像自己怀上了孩子一样。“即便是以后只能租房住,也是值得的”。说。
有过和王芳相似的经历,显得更加宝贝肚中的这个孩子,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已经有些凸起的肚子,一直没有放开。
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不孕不育症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是21世纪人类三大疾病。不孕不育不会要人命,却会毁了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渴望,让更多家庭需要承受动辄数万的花费。
可以没有钱,但不能没有孩子,是绝大多数不孕不育家庭共同的想法。这在医生门诊上屡见不鲜。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患者,很多人都放弃工作,专门到医院助孕,不成功觉得过年都无颜回家。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不孕不育患者数量大、全面放开二孩生育的国情下,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应该与时俱进。”2018年,全国代表、广西计划生育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科主任医师再次了提案,将不孕不育的诊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
表示,不孕不育症的治疗费用极高,一个周期的治疗费用3万至4万左右,成功率仅50%,一半以上的患者夫妇需要进行两个以上周期的治疗,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难以承受。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仅包括基本费用,是指疾病发生的费用。由于不孕不育主要不会给人带来上的痛苦,不孕不育的相关诊治费用一直未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也明确,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包括:各种不育(孕)。
但在欧洲,除白俄罗斯、和外,大部分国家都为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提供了资金支持。其中,丹麦、法国、匈牙利、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和西班牙全额负担不孕不育治疗费用。美国则有15个州的保险政策覆盖不孕不育治疗;中国地区,也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纳入社保范围。
日本对于人工辅助生殖治疗补贴系统的资助对象则有一套详细的:对于年龄小于43岁,总收入少于7300000日元的已婚夫妻,经医生确诊不能生育或其他治疗方案怀孕几率微小的人群,2016年以前一个治疗周期最多资助150000日元,一年最多做三个治疗周期。2016年以后,日本不再年限和次数,最多可以接受六次人工辅助生殖治疗资助。对于40~43岁之间的女性,最多资助三次。
海南省代表王华曾做过一个调查:不孕不育夫妻,有57.7%在3年内感情会破裂,有39.6%在5年内会离婚。中国自古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没有孩子的夫妻,婚姻风雨飘摇。主要表现为:夫妻感情不合、相互埋怨猜忌;婆媳关系恶化,口角不断;夫妻双方面临各种社会压力,处境极为。因此,许多原本恩爱的夫妻,由于不堪各种压力,最后不得不劳燕分飞。
王华在一份“关于将不孕不育的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畴的”提案中指出,很多女性不孕往往是因为某些早期妇科疾病导致,不及时治疗会女性的身体健康。很多男人不能正确理解男性不育,一旦患病就觉得自己不“男人”而产生自卑心理,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心理压力大,容易导致家庭等。
多名代表委员提出,综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医保基金结余、广大不孕不育人群的诊治需要,组织专家认可,将不孕不育诊治项目分期分批纳入医保。
大学医学部妇科内分泌专业医学博士张迎春给出了自己的具体,可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卫计部门与民政系统联合设计相应保障条例。
如对不孕夫妇的总收入设定:低于地区平均收入者优先;对每个治疗周期最多资助金额设定:使用国产促卵药物和取卵、移植耗材、总费用低者优先;治疗周期和年限设定:每对不孕夫妇接受资助的第一年最多做3个治疗周期,从第二年开始,每年最多可以做2个治疗周期,最多资助3次。女性年龄大于42岁或确诊为“卵巢功能减退”的“失独”家庭优先资助。
一支小小的“试管”,牵动着张琪、王芳、朱丽、……以及4000万不孕不育患者家庭的心,是他们紧紧攒在手里不愿放弃的希望。(记者 徐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