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生理疾病  包皮包茎

婴幼儿脑瘫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直接影响今后生活质量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1-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婴幼儿脑瘫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直接影响今后生活质量

由于婴幼儿期的脑处于发育最旺盛时期,脑的可塑性强,代偿能力强,接受治疗后效果好,因此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和治疗十分重要。早期发现异常,不等于一定急于做出脑瘫的诊断,但应早期进行干预。有作者认为出生后6个月到9个月做出诊断为早期诊断,一般认为最迟应在1岁左右做出诊断。只有及早进行针对性地促进正常发育,抑制异常发育的康复训练,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诊断脑瘫的主要依据

  • 有引起脑瘫的原因;
  • 有脑损伤的发育神经学异常;
  • 有不同类型脑瘫的临床表现。

首先要仔细询问病史,注意寻找有无引起脑损伤的原因,即高危因素。按照家族史、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的顺序仔细调查。如果患儿有明显的高危因素,对于诊断脑瘫有很大价值,同时还可以根据高危因素的种类,分析脑瘫型别的可能性以及预后。有的患儿可能只有一种高危因素,有的则有两种以上高危因素,有的患儿可能找不到高危因素。

诊断脑瘫的五个要素

01

运动发育落后或异常

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两方面。

正常小儿运动发育的特点和顺序是:头尾方向,即自颈椎向胸椎、骨盆进行,从卧位向坐位、立位发育;近位向远位发育,俯卧位时肩支撑向肘、手支撑发育;总体运动向分离运动发育;由反射向随意运动发育;由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连续不断地发育。

正常儿童随着月龄和年龄的增加,每一年龄段的运动发育会遵循上述规律而达到一定水平。如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在胸前相握,能在眼前玩弄双手;6~7个月时会独自坐而不跌倒;8~9个月时会爬,双上肢或下肢交替移动;1岁时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时能行走。

精细运动检查可通过手的握持进行判断。新生儿时是握持反射,3个月时是尺侧握,5个月是手掌握,6~7个月是桡侧手掌握,8个月是桡侧手指握,10个月以后可完成抓握动作,然后是有目的的使用手。脑瘫患儿运动发育不能按照正常规律,达到上述同一年龄段运动发育的水平。

02

肌张力异常

通过被动运动,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肌张力。

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握住小腿摇摆其足,通过观察手和足的活动范围判断肌张力。还可根据关节活动范围判断,关节活动范围大,说明肌张力低,反之肌张力高。可通过“围巾征”、股角、窝角、足跟触耳试验、足背屈角、“牵拉试验”等进行判断。

脑瘫患儿多有肌张力的改变。痉挛型脑瘫以屈肌肌张力增高为主,表现为“折刀式”。手足徐动型脑瘫早期肌张力多不增高或表现为减低,随着年龄增加呈现静止时无明显增高,有意识活动时则增高。强直型屈肌和伸肌肌张力均增高,表现为“铅管状”或“齿轮状”。共济失调型肌张力多不增高或可能降低。

03

展开全文

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和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

姿势是无意识的、稳定的,表现一定的位置关系,反映肌张力、中枢神经系统状态,为运动做准备。

脑瘫患儿俯卧位时主要表现为臀高头低,不能抬头或抬头困难,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或双上肢内收、内旋、屈曲,两手握拳,下肢伸直;也可表现为一侧异常或两侧非对称。仰卧位时可能出现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也可能头后仰,下肢伸直,角弓反张。

肌张力低下时可能呈青蛙状。由仰卧位牵拉成坐位,正常儿童4~5个月时头即不明显后垂,两上肢能主动屈曲。脑瘫患儿可表现为躯干拉起,但头后垂;一侧伸直,足跖屈;双下肢均伸直伴足跖屈;

一侧上肢正常呈屈肘动作,另一侧则伸直;牵拉时不经坐的过程直接成为直立姿势;头极度后垂,脊柱背屈。直立悬空位时,双下肢内旋、伸直、尖足、两腿交叉呈剪刀状。直立位时,下肢不能支持体重,躯干前屈头后仰,臀后倾,双下肢屈曲成X形或膝反张,足尖着地。手足徐动型主要表现为姿势的不对称、不协调和不稳定以及不随意运动。其他各型很少单独出现。

04

反射异常

反射异常主要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各类平衡反应延缓出现。痉挛型脑瘫可表现为深反射活跃或亢进,可能引出踝阵挛及病理反射,但小年龄组主要观察反射的对称性。

综上所述,脑瘫的主要特征是:

①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

②某种固定的运动模式;

③抗重力运动困难;

④分离运动困难;

⑤发育不均衡;

⑥肌张力不平衡;

⑦原始反射残存;

⑧存在异常的感觉运动;

⑨联合反应和代偿运动。

05

辅助检查

头部影像学检查

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脑瘫患儿不必进行CT 检查,但需要明确是否存在脑畸形、脑积水、硬膜下血肿,明确脑损伤的部位、脑萎缩的程度时需要进行检查。痉挛型脑瘫常在额叶、顶叶有低密度区,侧脑室扩大或中间部异常。但这些均不是脑瘫的特异性表现,与病型、病情、病因、合并症有关。

手足徐动型脑瘫较少发现CT 改变,可能与脑细胞变性较轻、基底节区明显色素沉着,CT 目前尚不能显像有关。手足徐动型与痉挛型的混合型脑瘫可见第三脑室扩大和侧脑室扩大。共济失调型脑瘫表现为第四脑室扩大及小脑低密度区,亦可见小脑萎缩。二者同时存在时可出现痉挛的表现。

肌张力低下型可见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及胼胝体发育不全。MRI可以弥补CT 检查的某些缺陷,如髓鞘发育迟缓、灰质块移位、多小脑回、导水管狭窄、小脑和脑干软化灶等,能从三维方向显示病灶的性质。但由于检查价格昂贵,只在必要时检查。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①脑电图检查能为脑瘫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一定依据,具有明确高危因素的脑瘫应定期检查。脑瘫脑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有慢波化倾向、左右差异、异常的快波、低波幅为主的基本节律的异常以及棘波、高波幅发作性慢波群为主的发作性节律异常等。

②肌电图检查可区分肌源性与神经源性疾病。

③诱发电位是继脑电图、肌电图之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的第三大进展。主要有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

在脑瘫诊断中,前两者得到一定的应用。

婴幼儿脑瘫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改变明显;脑瘫患儿常合并听力障碍,以往靠行为听力学检查,患儿不合作而导致误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具有无损伤、客观性强、不受意识状态等影响的优点,可以早期诊断听力障碍的性质和程度。

06

早期症状

小婴儿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但都有运动发育落后、四肢运动不对称、肢体和躯干过硬或过软、非对称性姿势、手口眼不协调等。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儿童康复医学》

主编:李树春 李晓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