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保健品=药品?你对保健食品的误解太大了!
“目前我国共批准国产保健食品约1.6万余个,备案保健食品约6500余个,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约1600多家,年产值逾4000亿。”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食品检定所李波介绍。
我国保健食品经历几十年发展,品种、数量丰富,社会需求旺盛,但保健市场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非法添加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整个保健食品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导致公众对于保健食品存在许多误解。
误解一:保健食品=保健品=药品?
“保健食品?不就是保健品吗?那都是骗人的,不敢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保健食品就是保健品,其实不是。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审评中心保健食品工艺标准审评部刘洪宇处长说,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中并没有“保健品”的法律定义,一般是普通公众、媒体对宣称具有一定保健作用产品的泛称,诸多媒体报道中涉及的所谓“保健品”,包括内衣、床垫、器械、理疗仪等各种产品,并非食品、保健食品或药品。
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GB16740)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它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位,产品属性为食品,非药品。保健食品标签上必须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品”,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比如‘权健’事件中给孩子用的粉末状固体饮料等都不属于保健食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保健食品注册处处长宛超说,“药品适用于疾病患者,保健食品适用于健康和亚健康人群,是基于对健康生活方式和平衡合理膳食的需要和补充。”
误解二:国内的保健食品都不安全?
“保健食品行业整体稳中向好,国家监督抽验合格率达98%以上,非法添加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宛超处长说,消费者自主购买保健食品时,要选购正规渠道销售的经批准注册或者备案的保健食品,认准保健食品“蓝帽子”标识、注册备案以及生产许可证信息。
老百姓对保健食品信任度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上存在虚假夸大宣传、虚假功能声称、制假售假、违法添加等违法违规行为。
就拿功能声称来说,现行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类似“治疗肿瘤、预防或治疗糖尿病、治疗高血压、预防老年痴呆”等声称都不合法。
另外,拟取消“促进泌乳功能、改善生长发育功能、改善皮肤油份功能”等三项保健功能声称,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据市场监管总局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查处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违法违规案件5.8万余件,其中,普通食品虚假宣传案件占比达94%以上,累计货值金额33亿元。
宛超处长说,“下一步需进一步规范保健功能声称,查堵被虚假宣传利用的漏洞,除保健食品外,其他食品不得声称保健功能。”
误解三:能吃的药材都能加到保健食品里?
“药食同源没有错,但并非所有中药都可药食同源,也不是所有中药都可以加到保健食品里。”刘洪宇处长说。
哪些能加到保健食品里哪些不能加,也有名单。《既是食物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有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山药、山楂、白扁豆、芡实、黑胡椒、槐花、橘皮等共87种,2019年国家卫健委与市场监管总局又将当归、山柰、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列入食药物质名单,但仅作为香辛料和调味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人参、三七、土茯苓、芦荟、韭菜子、蜂胶等品种。前两个名单中的物品可用作保健食品,但《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包括红豆杉、石蒜、草乌、硫磺、雄黄等)中的物品则不能用于保健食品。
“2015~2019年,我国批准保健食品5269个,其中含中药成分的保健食品就有2497个,占到47.39%。”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李洪梅研究员补充说,2019年批准的国产中药保健食品中,最多的就是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
李洪梅研究员介绍,增强免疫力保健食品的产品配方中,常见的前10种原料为枸杞子、黄芪、西洋参、蜂胶、灵芝、人参、茯苓、蜂蜡、山药、黄精;缓解体力疲劳保健食品的产品配方中,常见的前10种原料为枸杞子、西洋参、人参、淫羊藿、黄芪、黄精、刺五加、红景天、马鹿茸、山药;具有改善睡眠功能的国产保健食品的产品配方中常用的前10种原料为酸枣仁、五味子、茯苓、灵芝、刺五加、天麻、远志、人参、珍珠、百合;具有通便功能的保健食品产品配方中常用的前5种中药原料为芦荟、决明子、火麻仁、当归、番泻叶。
年纪越大,越该好好喝水!缺水对身体危害太大了!
本文来自:2020-12-22 健康时报《被误解的保健食品》
本文编辑:张萌 审稿主任:杨小明
- 标签:阿启占卜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