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看病,有些“潜规则”
本文作者:刘淼,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网上流传着一些去医院看病的“潜规则”,倒不如说是看病的一些小技巧,
有些也颇有道理,能让医务人员更好地为自己“服务”,何乐而不为呢?
1:看病最佳时间是周一至周三,权威医生在这个时间坐诊的最多。
权威医生有了社会认知度,属稀缺资源。除了在医院的临床工作,还要去外地参加各种会议,或者去外地手术、坐诊,这些一般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
2:医生对待患者态度是:退休返聘老专家>年轻医生>中年专家。
退休返聘老专家,大多德艺双馨,大半辈子什么都见过了,对于患者的提问,耐心比较好;年轻医生进临床不久,经验不多,根基尚浅,会低调很多;中年专家,属于医院的中流砥柱,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寻求帮助的人很多。
3:询问有没有更便宜的药,不会影响到医生看病认不认真。
医药早已分家,医生开贵药或者便宜药没有任何区别,医生首先考虑的是合理用药、方便有效。问有没有更便宜的药,其实没必要,一分钱一分货。
4:医生态度最好时是在整个门诊前15%~40%的时间里。太早没进入状态,晚了又陷入疲劳期、抱怨期。
出门诊的医生,每天就像陀螺似地连轴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在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下工作,毕竟人不是机器。所以,你懂的。
5:先挂普通号做基础性检查,再挂专家号。
病症的治疗,犹如剥丝抽茧,费劲千辛万苦,终于可以找到病根。但如同美味的笋子,相信大厨没错,可剥皮、清洗等基础工作,不用非要大厨亲自动手吧。
6:看病时最好衣着整洁,虽说医者父母心,但不可否认外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医生是否耐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个清爽干净的形象,肯定会让人更愿意亲近,这不单单是在医院。
7: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如某科室主任并非是最好的临床医生,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处理行政事务。
科室主任,更考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医教研、智商、情商、财商……他或许不是最好的临床医生,但他肯定是综合能力最强的医生,也是能调配最多资源的医生。
8:如果你对医学一知半解,不要拿百度百科之类不一定靠谱的东西和医生争辩。
隔行如隔山,医学书估计是所有专业里页码最多、更新最快的书了,更何况有人拿一些伪科学来和医生辩论。打个比方,一个4岁的孩子,非要和家长争论太阳从西边升起,家长会怎么想?
9:住院时,最需要搞好关系的是管你床的年轻医生和护士,而不是主任或者带组医生。
县官不如现管,主任和带组医生有诸多工作,管床医生或护士相对时间比较宽裕,和你的接触也最多。医院里的“三级查房”制度不是白定的。
10:医生一天查两次病房,询问病情最好集中在这两次时间。
还是那句话,医生事情太多了,真无法从早到晚围着一个患者转。告诉大家一个技巧:把所有的问题集中起来,记在纸上,等医生查房的时候逐条询问,医生肯定喜欢有条理的人。
11:7月份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病率比其它月份都高。
7月份开始放暑假,前面说的中年专家,更多可能在这个时间段休假,陪孩子游学,留下的医生相对年轻。并且这个时间天气较热,术后恢复相对较差,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12:下午4点开始的手术麻醉出问题的比例是一天中较高的。公共假期入院手术的死亡率比平时高出48%。
手术是个精细的活儿,需要沉心静气,心无旁骛。所以有个诀窍:能做择期的手术,不做急诊;能正常工作日做的手术,不在节假日做。
13:手术后第一天是问题多发期,不要把手术安排在星期五下午,否则周末各科室人手不够。
就算刚黏上的瓷砖,也要稳定一两天才能动。手术并发症在所难免,但需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周六周日只有值班医务人员,比平时人手要少很多。就像洪水来袭的大坝,一个人巡逻,肯定比不过一队人巡逻。
本文首发于“淼哥故事会(ID:liumiao0845)”,略有删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编辑:王楠 审稿主任:杨小明
- 标签:fancl眼霜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