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男性保健  中年保健

独居老人突发疾病直到去世后才被发现……不愿言说的“独居之殇”!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7-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独居老人突发疾病直到去世后才被发现……不愿言说的“独居之殇”!

今年是刘群德(化名)成为独居老人的第8年。

70岁独居老人刘群德前几天突发脑梗住院,他的孩子们远在美国、加拿大,无法回到他的身边进行照料。

在我国像刘群德这样独居在家的老人并不占少数,根据民政部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我国的单身成年人口数量为2.4亿,其中包括了7700万独居成年人。

2017年国务院公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到,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随着独居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独居老人突发疾病后的应急“漏洞”

大部分的独居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够自理,至少吃饭、上厕所、洗澡等最基本的活动没有大问题。但当遇到突发疾病后的应急,如何自救,老人能否及时送医治疗等成为了目前独居老人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而对于这些独居老人来说,最不幸的是,突发疾病直到去世后才被发现。

王安(化名),1935年出生,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人,由于年轻时遭受了一些打击,精神有些不稳定、性格也较为内向,一生未婚娶,膝下无子。2013年被发现趴在家里的地上,已死亡4-5天。

“听亲戚们传老人好像是突发心脏病去世的,之前身体一直都好好的,也没听说有什么大毛病,但老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喝凉水,屋子里冬天也没有暖气,上次去看他的时候灯泡也坏了,进到屋子里黑乎乎的。”一位王安老人的亲戚回忆起来说,王安老人去世后,侄子们回来把老人安葬了。

“记不清了”,“想不起来了,忘了”,关于王安老人被发现的具体死亡时间,与王安老人同住一村的侄子现在已回想不起来。作为老人生前的主要照顾者,其侄子表示,偶尔想起来会去看看,因为平时自己也很忙,所以不会经常过去照顾。

“老人在突发应急条件下,在身体都无法行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一个人根本无法实施自救。独居老人在突发疾病后的应急方案落地问题亟需有关部门关注和解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煜说道,在我国有不少地区都出现过这种现象:独居老人发生紧急状况,都是有关单位发现问题后通知家属,去世的老人才被发现早已病死在家中。

独居老人是社会变化的产物,但也是问题

“独居老人现象既是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也反映出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冲突性的一面。”宋煜研究员介绍,独居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是政策因素。生育政策中客观上造成了独居现象的产生。由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三十多年的低生育潮和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我国老龄化趋势会进一步加重。根据中国人口学会和联合国人口基金共同发布的报告预测,2030年中国老龄化程度将达到25%左右。四世同堂在现代社会中存在已不太现实,快速的生活节奏与大城市带来的生活压力造成了家庭的小型化趋势,会有大量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出现。

第二是经济因素,老人现在在经济上是可独立的,当代老年人退休后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使他们有独立选择生活的条件,也给空巢带来了可能。

第三是个人因素,一些高学历、高智商的老人的空巢比例较大,他们的孩子有很多在国外,在事业上有较高建树。还有些老人喜欢清静想一个人生活,不愿被打扰。

第四是养老观念、家庭观念的改变,已婚夫妇更愿意自己生活而不愿意和双方父母共同居住于同一个屋檐下,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并受到普遍认同。因此可以说,社会观念也逐渐在接受空巢老人现象。

与此同时这也是问题,“首先,尊老、爱老、孝顺老人等传统观点逐渐被淡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空巢老人现象是合理的,这是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宋煜研究员说,这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几代同堂、合族而居”是不同的,对于维护传统文化确实造成了压力。

宋煜研究员表示,独居现象的另一个问题,是养老服务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不同区域、城乡之间在对待独居老人问题上的不同做法。除此之外,还有服务在落地上的不均衡,比如像在北京地区的养老驿站已成规模,但具体到服务落实情况还有待提高。

“孤独死”是日本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引发社会问题的缩影。高龄者“孤独死”现象经过20世纪70年代、90年代阪神大地震、21世纪00年代三个时期的演变,以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少子高龄化为背景,日本家庭规模极小化、家庭成员个人主义膨胀、受雇型就业持续增加、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等因素导致高龄者“孤独死”现象频发。“成熟的,东亚的无信仰的社会发展出的一种必然的现象。”在日本NHK纪录片2010年《无缘社会》纪录片中形容了这一现象。

在临床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常常会遇到因为独居产生心理问题来咨询就诊的老人,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让他印象深刻。这位老人自己身体很好,但是老伴得了癌症,医生说顶多活三个月到半年,老人悲伤痛苦,接受不了现实,觉得自己也不想活了。老伴去世后,老人接受了一段时间治疗,居住国外的孩子也回来照顾了他一段时间,这才度过了那段艰难时期。

“还有一位77岁的老人,老伴去世以后,半年内他就抑郁了。”陆林院士说,这位老人只身一人在北京,有自己的住房,没有经济负担,但他却整天不吃不喝,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价值。

“经治疗病情好转以后,我们建议他回到老家,跟弟弟和侄子们住在一块,避免一个人生活。因为如果再回到孤独的环境当中,不利于疾病的康复,还会容易引起复发。”

“独居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比如我们经常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一对老人中如果一位去世了,另一位很快也跟着去世,这可能是因为生活规律改变、不良情绪蔓延,导致某些慢性病恶化了。”陆林院士表示,孤独会造成很多的精神心理问题,经常独居的老人,老年性痴呆、抑郁症、失眠甚至自杀的风险都会明显增加。

不愿言说的“独居之殇”

“我这也不算什么大病,只要孩子们好我就开心。”生病后面临着诸多不便的刘群德,依旧在默默承受,不愿多提及他的“独居之殇”。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留守独居老年人,老伴跟着孩子去了大城市,自己一个人在老家独居承受着繁重的经济压力与生活压力,但也默默无声,无条件的支持孩子的事业与生活。

有些独居老人即使生活中面临种种困境,孤独、无助,却也不愿意对外诉说,陆林院士分析这可能有几个原因。

“第一,老人不想给别人带来麻烦,给子女带来麻烦;第二,他觉得说了子女也不一定能理解,也无法改变现状,不能解决问题;第三,很多老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吃苦过来的,所以遇到困难就自己硬撑着,不愿意到处诉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人会变得抑郁,甚至自杀。”

陆林院士认为,关爱独居老人是多方面需要努力的事情。

“首先,呼吁国家进一步完善养老体系,比如养老院群体养老,可能比独自居家养老更好一些,避免老人脱离社会;其次,街道、志愿者组织、企业等社会机构,要多关注独居老人,组织一些老人力所能及的活动,让他们持续跟社会、跟社区、跟其他人之间有所交流,避免生活圈过窄;再就是提醒年轻人,有条件的可以跟老人住在一块,如果条件不具备,建议每天给老人打个电话、拨个视频,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好的精神慰藉。毕竟,再完善的社区帮扶也代替不了亲情关爱。”

陆林院士也给独居的老人几点建议,一个人生活,也要保持生活的规律,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坚持锻炼,身体允许的条件下多参加社区活动,这都有利于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在国家管理层面上,宋煜研究员表示大力发展市场化手段、公益化手段在帮助独居老人方面的作用。

宋煜研究员介绍,首先,人才的作用不容忽视。要想实现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除了加大经济投入之外,人力资源也是很重要,得有人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愿意去帮助这些老人,比如雇一些人去看护老人,或找第三方机构、志愿者组织。

关于农村的独居老人,宋煜研究员介绍,在农村更多强调互助养老。在江浙沪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甚至村集体会自己去做敬老院、疗养院,虽然这些并不是纯粹的养老机构,但是乡村通过敬老院将独居空巢老人集中起来,且配合医务室和食堂,来解决老人的饮食起居与看病问题。其中,当地的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也会给予经费上的支持。

“农村开办的敬老院是村集体来做的,有些时候是要凭当地村领导干部的良心,除此之外也有赖于乡村的经济实力。”宋煜研究员介绍,农村养老以自管型、互助型的养老模式为主体,最终靠村集体解决,这也是和城镇养老的一个根本性区别。

在城市方面,宋煜建议,可以学习农村发挥老人的自主性,鼓励互助型养老;发挥第三机构及公益组织在照顾独居老人方面的优势,组织去独居老人家里定期寻访。对老人的作息习惯和身体状况也可以随时保持关注。社区卫生站可多参与服务空巢老人,强调家庭医生对老人的帮扶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医养结合中服务协调的一面。(健康时报记者 郝倩玉 王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