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不是病人越多越好,医学更不是万能的!这些医学大咖观点让人发醒!
“办医院不是病人越多越好!”
“不重视预防,疾病是治不完的!”
……
在诸多公开讲座上,这些专家告诉大家疾病治疗的真相,让很多人受益匪浅!都应该听一听!
1. 谈过度医疗:
我国有太多的无效医疗!
2010年,在全国政协医卫组委员联组讨论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黄洁夫说:
在美国,40%的医疗是无效的;在我国,这种现象也已经非常突出。
他用自己在医院里实际看到的事情举例子。“我是肝胆外科的,在临床上,很多小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肝上的血管瘤对人是无害的,70%的胆囊结石是无症状的,医学上称为‘安静的石头’,并不影响健康,但是现在只要进了医院,一般都要你去做手术。”
“这是现在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黄洁夫说,“很多药不是该吃的,却在吃;很多治疗是不需要的,却在做;很多手术会使病人更痛苦,却也在做”。
2. 谈疾病预防:
不重视预防,疾病是治不完的!
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2015年11月28日由健康时报主办的第八届健康中国论坛上提出:一定要重视疾病的提前干预。
在会上,他说自己常说三句话:
第一,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预防在中医里叫治未病,如果光治疗不预防,会越治越忙。
第二,只治不防,花钱心慌。
人民群众普遍反映医疗费用高,特别是治大病。很多人都是等到非治不可的时候才会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来接受治疗。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一个人一生当中80%的医疗卫生费用是花在临终抢救的那个阶段,而且效果都不好。
第三,只治不防,痛苦悲伤。
有一些晚期的病人,生不如死,就会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让人非常痛心。
他表示,不重视预防,疾病是治不完的,而且会导致后面两种情况的出现!②③
3. 谈治病救人:
医学不是万能的!
“药到病除”、“起死回生”,是很多人对医院、对医生的期待。然而对于这些期待,医生们有话说。
梁树立是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副主任,见惯了生生死死。2016年4月,他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说,没有一种无奈比医生不能救自己更无奈。
“如果我们是普通患者,可能会怪医院怪医生,但我们是医生,我们知道这种情况无人可怪。医学本身就是那么有限,世界上有那么多治不好查不出的病,不管是谁得,结果都一样。”
医学的有限性,普通人不知道,医生很清楚。“一个疾病到医生面前,是已经成形的了,不管是颈动脉斑块还是心梗,它已经对患者身体造成改变和伤害了。医生可以解决患者的症状,如剥出斑块、疏通梗塞的心血管,但他不能把患者的身体重塑一遍。”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施琳玲在2016年4月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可以说,在我们的医疗传播环境里充斥着‘奇迹文化’,这种文化正无形地抬高患者及公众的期望值,甚至创造了‘医学是万能的’、‘只要进了医院就进了保险箱’的虚幻认知。这种文化严重违背了医学的本义,这种医学‘造神运动’非但没有给医学插上一双向上翱翔的翅膀,反而为这双翅膀带上沉重的枷锁,这幅枷锁就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我们必须正视这种违背医学本质的现象,把医生从神坛上请下来,才能让他们真正有勇气有空间与死神和疾病一搏。④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2014年的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也曾指出,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应该摆正医疗的定位,莫把医学误当“魔法”。在8%的医疗效果之外,真的对健康起决定性作用的那92%,是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等非医学因素。
4. 谈医院管理:
办医院不是病人越多越好
2020年6月28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骆宏在《半月谈》刊文表示,办医院不是病人越多越好。
病人往大医院扎堆是普遍问题,医院为了承接日益增长的病人不断扩大院区、扩大规模、增加床位数。疫情之下这些大医院的运营压力更大,医疗资源在少数医院过度集中,对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的布局也是不利的。
医院管理者应改变思路,不能盼着医院病人越多越好,而是要紧跟全国健康促进行动、大健康发展战略的步伐,把公众的健康大门守好。①
本文综合自:
①2020年第12期半月谈《一名三甲医院管理者的反思 办医院不是病人越多越好》
②2013-07-15人民网《殷大奎:慢性病已占总死亡率85%,预防记住三句话》
③2015-12-03健康时报《寄语健康中国》
④2016-04-29 健康时报 《医生治病不治命》
- 标签:郭美美澳门欠赌债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