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胃癌查出来即是晚期!有这些症状,一定要尽早查
受访专家:赵林,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肿瘤化疗及综合治疗,特别是胃肠道肿瘤治疗
“中国是胃癌大国,全球44%的胃癌患者都在中国。同时,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大部分患者都是出现症状后再去就诊,此时多数已是中晚期。”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赵林教授的顾虑,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中得到了数字的证实:我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近50万人,相当于每天有近1400人[1],约80%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是进展期[2]。
面对这样的严峻现状,大家最为关心的莫过于“哪些人是潜在的胃癌患者?”、“有无预防的可能?”、“有得治吗?”等等。日前,赵林教授就这些问题给到了我们一些专业的建议。
辨明高危因素,需警惕但勿过度紧张
2014年《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建议,40岁以上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 [3]:
-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 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赵林教授提示,若符合以上高危因素,必须提高警惕,加强监测,改变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但同时,也无需过度紧张,癌前病变或者癌症高危与癌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备这些危险因素只是说明在没有介入的情况下,高危人群发生肿瘤的风险要高于普通人群,但并不一定会发生癌变。
缺乏特异症状,早期胃癌难重视
由于胃是一个有弹性的器官,肿瘤生长之后,多数早期阶段的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仅少数患者伴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因此,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随着肿瘤的逐渐生长,胃功能会受到影响,此时患者才会感受到明显的不适。但具体症状均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胃部疾病混淆,如新发或慢性消化不良、上或下消化道出血、黑便、吞咽困难等 [4]。
在中晚期阶段,疼痛与体重减轻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此外,患者常有较为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到再晚期,患者常可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症状。
注重早查早筛,胃镜是诊断金标准
赵林教授指出,不是所有的胃部不适都是胃癌。但若不适症状一直持续,甚至有加重趋势,则应尽早到医院做胃镜检查。她还提醒,有体检习惯的人群也可以时常关注大便潜血的结果,如果反复提示阳性,建议有规律地进行胃肠镜检查。
目前,胃镜检查依然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对于什么年龄开始做筛查,赵林教授表示,大多数国际指南都将50岁左右作为开始筛查的年龄,比如,早期筛查做得比较好的日本,50岁筛查的标准已经基本落实到位。而基于我国的人口与地域特点,标准的制定还需因地制宜,因此我国目前尚未在年龄上有一个具体的共识。
“对于有明确遗传家族史的人而言,可能需要把监测年龄提前,一般建议在其最早患病亲属的患病年龄之前就开始做筛查。但如果家里有70岁高龄老人得胃癌,就不属于典型的显性遗传,不一定需要那么早进行筛查。”赵林教授认为,未来还要根据中国患者情况以及有无高危因素等,对筛查指南进行细化与规范。
“后线缺药”破局,免疫治疗有望延长生存期
对于胃癌的治疗,不同分期有着不同的治疗原则。早期胃癌以治愈为目的,防治复发与转移,促进恢复,降低并发症;而晚期胃癌治疗则以延长生存,控制症状,缩小瘤体积,改善生活质量为主。
当前,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以靶向治疗和化疗为主。然而,由于胃癌高度异质性和分子复杂性的特点,该癌种对于化疗和靶向药物敏感性较差,生物标记物筛选和发展也有不少阻碍,因而胃癌精准治疗的进程也一直停滞不前。在已获批的两类胃癌靶向药物中,主流的抗HER-2领域药物对应的合适人群较少;另一类抗血管生成药物仅作用于微环境而非具体靶点,效果也很有限。
基于我国既往胃癌确诊即晚期的问题持续存在,加之晚期胃癌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非常少且疗效存在局限,因而帮助这部分患者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成为了近年来胃癌治疗领域的首要发展目标。
今年3月,目标终于获得了实质性突破
- 标签:女生向前翻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