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跨年等于吃保健品?天下谁人不焦虑
这两天罗振宇和吴晓波两位老师的跨年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也意外的收到了很多负面的反馈,有人说“中年人听罗振宇跟老年人吃保健品并没有什么差别”,意思就是他们都在利用听众的“焦虑感”而已,听他们的课并没有什么🥚用。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在社会急剧发展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充满了焦虑感,我常常跟人说,如果我一个月不跟新的创业者聊天,投资就做不下去了,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明天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导师”说“我知道”,并且看起来说的很有道理,大部分人都愿意他们。
但焦虑的只是老年人和中年人吗?你家娃在拼命的上学而思,娃他爹在拼命的听罗振宇,娃他妈在拼命的敷面膜,娃的爷爷奶奶在拼命的买保健品,其实每个人都充满了焦虑,焦虑感无处不在,它并不全是有害的。我们上学的时候应该都会有这样一种经验,那就是每次考试的时候如果感觉十拿九稳,多半要考砸,如果感觉心里没底,成绩反倒还不错,适度的焦虑实际上有利于身心健康。没有焦虑感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呢?“反正考不好”,他对未来的判断非常具有确定性。
知识焦虑对于我们并非坏事,那么有如此多的知识,该怎么选择?我说一下我的经验。我在2018年读的书和听的课大概超过了前面五年的总和(比较闲),我把这些东西分成了三类,信息-知识-智慧,三样搭配着服用更有效。
小孩子看西游记,看到的是神仙打架,这是信息。青年人看西游记,会看到一些传统文化,这是知识。老年人看西游记,会看到佛法道理,这是智慧。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品能够传达一种智慧,它包含了知识和信息,但能看懂的话还需要一些“慧根”。
这两年我能看到智慧的作品大都是“老们写的书”,例如查理芒格、基辛格、罗曼罗兰、托尔斯泰等人,找他们的代表作即可。老的脑袋真是珍宝,不过三十岁之前的概难以领会。这些书,不要去听别人讲,一经转手就索然无味了。在音频节目当中,我觉得“东吴同学会”里面,吴伯凡老师讲述了一些人生智慧。智慧在你在遇到困惑的时候才会显示,甚至可以说智慧是从你内心生长出来的,这些作品只是催化剂而已。
“得到”我也常听,这里面主要就是知识,我比较喜欢的是人文社科、经济学、智能科技等领域。知识只能开拓你的眼界,它不能帮助你做判断。这大概也是很多人对罗振宇失望的原因,他们希望有个人告诉他“买哪只股票”,而罗振宇不经意间还真的发挥了这个作用,结果并不太好。我的前同事丁奇在另外一个知识平台发布了一个数据库的课程,其中有一点是“不小心把公司的数据库删掉了,除了跑还能怎么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知识点,我推荐了很多人去学习。
“喜马拉雅”和“微信读书”的音频功能是我获取信息的优秀渠道,很多大部头的书,读了三分之一就差不多get到了精华,但是很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于是就在开车的时候让它读给我听,这就是一个信息输出的功能而已。
我很感谢这些企业和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但我们不要试图把“智慧”外包给他们。
- 标签:中年人吃什么保健品好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