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老人四种心理“顽疾”,亲友晚辈巧作化解
提示: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责任感逐渐下降,情感控制能力变弱,宜人性(即让别人变得愉快的能力)也在下降。老人要是脾气大了、气儿不顺了、说话老呛人……都是正常的。这种变化实际上与身体变化相辅相成。作为身边的亲友特别是晚辈,要接受这样的现实,同时,也要学会应对和化解老人的心理顽疾。
老人:爱逞能
亲友:旁敲侧击
很多老人热心肠、好面子,平时社区里有啥事找他,代收快递、除草杀虫、监督文明卫生习惯……来者不拒。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还不好意思说,生怕被人低看,但总这样确实对身体有损伤,咋办?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大华:面对倔强的老人,我们首先要检查自己是否低估了老人的能力。相当多的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的状态非常好,没有必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相反,允许他们施展能力并承认他们的成就,会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其次,要格外照顾老年人的自尊。不要和老人正面冲突,那样只会让老人更渴望证实自己的能力给你看。
让老人有机会提供经验并得到肯定,“扬长避短”是一种可行方式。“扬长”就是发挥自尊心就可以得到满足,“避短”就是让其避免力不能及的事情。同时,再加以适当的劝解,老年人就不会勉强自己做力不能及的事来维护自尊了。即使对有点落伍的老人,儿女也不要对他们的意见表现得不屑一顾,应肯定他们的一些想法。当他们在新事物面前显得有些局促时,不要不耐烦,应鼓励他们尝试。
老人:难沟通
亲友:放弃“抵抗”
一个朋友说她婆婆“每顿只炒一个菜,可是买保健品一次六七千也不心疼”,但凡她要求多炒一个菜,婆婆甚至气得流泪,说:“我不吃,我吃点咸菜就行!”
电影《地久天长》编剧阿美:我们没有经历老人们所经历的贫穷饥馑、匮乏,没有像他们过去那样,为了吃上一顿饱饭而穷尽所有智慧和体力。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受困于阅历、经验和记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人形成了自我认同,他会忠于那个被认同了的自我,忠于他的记忆和经验。背叛自我才是最大的难题,这是人之为人的悲剧,然而不也正是人的可贵之处吗?生活是一个悖论,我们不可能完美解决一切矛盾。我们唯一能做的,也许是尊重这个记忆,而不是无情扫荡他们的生命经验,执着地要求他们按我们的意愿来生活。
老人:总赌气
亲友:巧借东风
老王受不了退休前后一些前同事的“两副嘴脸”,赌气,不再出门了,但拒绝了社交之后,他把火都一股脑撒在老伴和子女身上,家里谁劝都没用,咋办?
心理咨询师喻进:要解决老人退休后的心理落差,找到过渡良好的前辈提供建议是最稳妥而见效的。早两年退下来的老同事、老朋友、老领导,最能感同身受,往往能通过现身说法、“以老带新”的方式让老人找到“同类”,从而不会让老人产生被抛弃、被边缘化和被无视的消极情绪。最好再能由退休“前辈”带着他们尽快融入新的社交圈,如退休干部群、老年大学或其它兴趣爱好群等,这样一般可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相近相溶”的化学反应就能在最短时间内转化为“相类相信”的心理效应,从而打开心结,让工作和退休后生活实现“无缝衔接”,保有不劣于此前的社交频度和自身价值感。
老人:偏见深
亲友:迂回战术
李奶奶以单亲妈妈的身份养大了儿子,心里最牵挂的就是儿子。谁知儿子偏找了个自己看不上的儿媳,从婚前到婚后没事就挑刺,逢年过节一旦有见面的机会她总能把场面搞得尴尬不愉快,家庭关系非常紧张。
心理咨询师喻进:打破固有偏见很难,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更可行。不妨给老母亲报个老年大学,找老姐妹一同出游,联系当年的老同学组局聚会……生活一下子忙起来,有这么多活动要组织参与,有这么多人要交流互动,精力自然不再在儿媳身上挑刺。这种“迁回战术”虽然不能解决直接矛盾和主要矛盾,但通过分散老人注意力的方式变相帮助老人寻找到除了儿子以外的生活重心,某种程度是在重建老人的晚年生活方式。换一种方式填补老年人心理和情绪落差,也许比强硬解决直接矛盾要更见效。
(据大众养生、健康文库等)
- 标签:rrjjj.com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