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校舍全部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 37万户农宅已完成抗震节能改造
千龙网北京11月15日讯 11月1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北京市地震局、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召开推进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市地震局、市住建委、市应急管理局等单位领导出席发布会,介绍推进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情况。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也就是说,当灾害事件发生时,韧性城市能够及时感知、快速应对,迅速恢复,保持城市基本正常运行,并通过自我调节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目前,这一概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代表了城市未来安全发展的方向。
北京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之一,不但有地震灾害,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洪灾、旱灾、渍涝、大风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鉴于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的特性,同时呈现出链式效应、蝴蝶效应、放大效应,北京的韧性城市建设,主要考虑的是地震风险下的韧性城市建设,也就是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防震抗震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在推进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开端。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具有丰富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环境与影响认知提升、工程韧性提升、社会韧性提升、制度韧性提升和地震韧性水平评估等五大方面,几乎涵盖了整个防震减灾业务体系的内容。
地震环境与影响认知主要是识别地震风险源,评估城市地震脆弱性,是建设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础。市防震抗震工作领导小组主要开展了强震风险源探测与评估、强震风险监测预测预警、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三方面工作。目前,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展的“北京地震地质会战”成果,陆续开展了南口-孙河等5条主要地震活断层局部区段的探测,并用于北京市城乡规划建设;建成了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的地震监测台网体系,正在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北京分项目,北京地区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0级以上,定位精度优于3千米,震后30秒发布自动报告、5-8分钟发布正式报告,1小时内提供仪器地震烈度分布图。同时,能够有效监测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扎实做好震情跟踪分析研判;建成了北京市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工程地震数据库,推进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技术研究。
工程韧性建设是指房屋建筑、基础设施以及生命线工程遭遇地震时具有抵抗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降低已有灾害风险—“减存量”。实施了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共改造学校1290所,单体4374栋,完成了防火、防洪、防雷击等配套设施改造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学校的迁移避险工作,使中小学校舍全部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同时,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截止到2015年底,共完成楼栋抗震加固改造488万平方米,新一轮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正在进行当中。共完成37万户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占存量的80%-85%;二是严控新增风险—“控增量”。严格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国家强制性标准,开展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落实情况检查和施工图设计文件专项抽审120余次,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新机场等重大项目,推动了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和减隔震技术应用;三是工程韧性科技创新—“强力量”。探索支撑工程韧性的新技术、新理论,研发建筑物结构强震动监控台阵与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对建筑物开展薄弱环节和风险监测评估研究,先后完成了昌平体育馆、北京市防震减灾中心大楼、海淀区政府大楼的试点建设和数据应用。
社会韧性建设主要指社会组织和公众应对和适应灾害的能力, 强调备灾救灾系统的完备和防震减灾意识的提升。备灾救灾方面,持续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已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168处,总面积2200万平方米,可容纳300多万人。构建起市、区两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覆盖全市的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意识方面,创建了13所国家级、48所市级、171所区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教育走进更多校园。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系列品牌活动,打造权威科普平台,面向各类人群普及防震减灾知识,覆盖人群达到千万量级。
制度韧性建设是城市应对灾害重要的非物质条件,韧性城市建设必须要有完备的、与时俱进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主要涉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的完备、应急演练制度的建立以及地震保险制度的实施等方面,其中以抗震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适时更新并倡导采用或强制实施尤为重要。结合北京实际,市地震局积极推动韧性标准化建设,联合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推动出台《北京市地震安全韧性城市设计导则》、《北京市建筑工程地震安全韧性设计规范》等标准,同时积极探索地震巨灾保险制度,以促进城市工程韧性的快速提升。
地震韧性水平评估体系建设,即为韧性水平的认知,基于评估结果,可以制定韧性基线,监测韧性变化,识别韧性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城市韧性提升对策,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北京市地震局建立了“评估-提升-再评估-再提升”的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循环提升工作流程,同步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清华园社区、世纪坛医院开展了韧性评估试点示范工程,通过试点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韧性评价指标,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北京市地震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据悉,下一步,北京市防震抗震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将在如期完成推进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同时,重点再抓好三件大事:一是以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等工程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北京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适时改进的防震减灾韧性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大力推进首都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意见,以解决支撑韧性城市建设的突出瓶颈和服务短板为导向,通过升级换代,不断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