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什么评什么”当为职称评审新常态
日前,人社部、卫计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县级及以下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时,职称外语成绩可申报条件。同时,其论文、科研要求也不作硬性。
对于基层卫技人员来说,职称新规不啻一场“及时雨”:头疼的外语不是“必修”的了,科研论文也不要“淘宝”了……省钱省力不说,更尊重了基层技术人员的客观实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临床实践上。毫无疑问,这是一举多赢之策。
具体而言,《意见》体现了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更接地气。比如强调评审指标要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分级诊疗的要求,对县级及以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标准有所区别,重点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康复等任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考核评价。二是更讲究实效。比如突出重点考核职业素养、临床能力、实践经验,引导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注重临床水平、注重服务质量、注重工作业绩,突出职称评价的能力业绩导向。
一言蔽之,就是基本实现了“干什么评什么”,避免职称评审和实际工作“两张皮”之流弊。
我国自1994年开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法》,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不少行业来说,职称评定是绵延于职工职业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加工资、涨福利、要晋级,几乎无不与职称挂钩。可是,要评职称,就要“外语论文计算机”,也不管你实际工作用不用得上,结果是催生了诸多职称链条上的暴利乱象,卖论文的,搞培训的,找关系文的,“明码标价卖版面的”,不一而足。而最为的,莫过于职称外语考试。
今年6月,江西省,中级以下职称评定不再需要考英语;早在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提出职称制度措施,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不再“一刀切”。地方已经听取而尝试着在职称制度上“过了河”,作为全国层面的顶层设计,还要多长时间来“摸石头”呢?
一个共识越发清晰:职称当为职业服务,而不能为既得利益掣肘。县级及以下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终于进入新常态,接下来,“干什么评什么”的通识,也该普惠于更多的职称评审领域了吧!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审,应该尽快取消外语成绩、论文发表这两项,推动教师们用更好的教学业绩来哺育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