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来时路:致敬器审改革四周年
4年前的8月9日,一个周末,国务院签发44号文——《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拉开了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序幕。2017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对器审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鼓励创新医疗器械研发,加快上市审评审批,加强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将改革推向深入,让业内欢欣鼓舞,充满期待。
4年的时间里,改革如同一架高铁,准确地在每个节点快速推进。一份不断更新的改革任务清单,曾经在“宣武门西大街26号”的一座办公楼内流转着。即便机构调整等特殊阶段,器审改革依然不松不乱不断。
时值4周年,改革给医患、行业、监管等各方带来了什么?让我们穿越时间的距离一起来回顾——
改革
如何服务百姓健康生活
2017年,远在巴基斯坦的一位帕金森病患者植入了中国产的脑起搏器。然而三四年前,这项技术还是由美国一家公司垄断,患者接受双侧植入治疗需要支付30万元左右的高昂花费。这将不少患者挡在了“门外”。
国产脑起搏器注册上市后,短短两年时间,全国有70余家三甲医院和神经专科医院完成了2400余例次植入手术,平均为每位患者减少10万元支出。
服务健康生活、服务创新发展是改革聚焦的两条主线。针对人群慢病特点、人口老龄化、临床急需、部分特殊人群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等情况,改革进行精准施策,指引了创新。
4年来,我们看到,国产心血管支架打破进口技术壁垒的所谓“铜墙铁壁”,患者用上了万元以下的优质支架。如今,国产支架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70%,实现了进口替代。此外,国产监护仪、脑起搏器、PCT-CT等代表医疗器械前沿技术水平的高端设备,用到欧美、日本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医院中。
统计看来,截至今年6月,共有222项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绿色通道”,65项创新产品获批上市。复合疝修补补片、骨科手术机器人、PET-MR、多孔金属钽骨填充材料、介入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等“中国造、世界新”的医疗器械,其核心技术具有我国发明专利权或者发明专利申请已经专利行政部门公开,主要工作原理/作用机理均为国内首创,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除了“特别审批”,2016年起,药监部门还针对临床急需等情形的医疗器械实行“优先审批”。3年来,有风疹病毒IgG抗体检测试剂、麻疹病毒IgG抗体检测试剂、中空纤维膜血液透析过滤器等8项产品通过优先审批上市,进一步满足临床的用械需求。
改革
如何带动行业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医疗器械工业基础薄弱,器械研发一直是跟跑、仿制。近二三十年,器械行业逐渐出现原始创新。尽管原创很难,但是未来行业发展一定是靠原创来驱动。
改革,又是如何助力行业创新的呢?
打击临床试验作假——临床研究是创新的源头。在2017年~2018年,药监部门组织了4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监督检查,抽取39家企业的39个注册申请项目,对相关的78家临床试验机构进行检查, 对11个存在真实性问题的注册申请,作出不予注册、自不予注册之日起一年内不予再次受理的处理。其间,291家企业主动撤回了524项注册申请。申请人和临床试验机构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强化,对临床试验弄虚作假行为起到了巨大的震慑作用。
解决研究资源不足——2018年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管理由注册改为备案。通过一年的努力,年底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676家机构完成备案,创新链条中的临床试验机构不足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扩大豁免临床范围——截至2018年,《免于进行临床试验医疗器械产品目录》4次发布,产品范围增加到1400余个,降低了成熟度高、风险较低产品临床试验方面的要求,也减轻了企业负担,使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和质量提升上。
试点器械注册人制度——2018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广东、天津自贸区开展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注册人制度的核心是将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解绑,将极大地促进创新研发活力,优化资源配置。一年多来,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有13项产品通过这种形式获批上市。
加强科研交流合作——医疗器械技术更迭较快,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新兴领域,对监管提出了新课题。近年来,器审中心加强科研交流合作,承担了“智能化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开发及应用研究”等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性评价研究”“真实世界数据用于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等4项国家药监局科学监管课题研究。2017年底,器审中心成立了AI工作组,专门研究境外AI类器械上市情况、国内研发动态、相关审评要求等。
可以看出,从特别审批、优先审批、数据核查、注册改为备案、豁免临床到注册人制度,每一项改革都有着深刻含义。“对于行业而言,产品通过特别审批、优先审批不仅仅是享受到一项优惠政策这么简单。还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会使更多的企业受到鼓舞和指引。”一位企业负责人这样说。
政策催化激发下,创新热情和创新资源释放出来。近几年,器审中心每年收到的注册申报均超1万件,是1997年的10倍多。2015~2018年,特别审批申请从157项上升到316项,年均增长30%以上。
创新成果的涌现,使临床有了性价比更优的选择,并大大增加了国产器械的市场信心。截至2019年6月,在获批的65项创新医疗器械中,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介入人工生物心脏瓣膜、人工晶体等国产器械64项,占到98.5%。大量国产品牌器械进入临床,很多医务人员已经改变了“进口器械比国产好”的固有观念。
改革
如何让注册申报更高效
企业常常用产品上市的快慢来评价技术审评工作的效率。统计来看,实施特别审批以来,进入“绿色通道”的创新产品比其他同类产品审批时限缩短了83天。
为提升审评质量效率,器审中心关注各方诉求对审评机制和流程进行了全面完善。例如,面对巨大的审评压力,为保证项目进出平衡,通过进度警示、督查督办、与超时人员约谈等措施,推进审评进度。对创新、优先以及同品种首个产品采用项目小组审评,对延续注册和简单变更注册采取分路审评。编制审评质量手册和体系文件,制定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逐步完善审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组建由医疗器械使用、研发、检测等领域资深专家组成的医疗器械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创新疑难产品开展技术咨询,对有争议的审评结论公开论证,确保审评结果科学公正。
企业常常担心因提交的申请资料不完备造成审评时间延长。2017年以来,器审中心通过开通注册申报申请前、需审批的临床试验申请前、审评过程中,以及创新和优先审批产品审评全过程的咨询和沟通通道,提升产品注册申报质量,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审评的质量效率也进一步提升。
2018年8月的一天,器审中心七楼会议室,申报人员、临床专家等通过大屏幕远程沟通产品的注册申请事项——这是一种新尝试。基于审查时限压力和为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负担,中心以召开视频会议的方式,增加专家、申请人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既有利于专家更深入地了解产品,提高审查意见的科学性,也有助于企业明确资料中的不足,减少企业来往申报的麻烦。
今年6月,医疗器械电子注册申报系统EPRS启动。电子申报系统为企业注册申报开辟了一条“高速路”,从传统纸质递交到电子提交这种质的改变让注册申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业内留传的这样一段话表达了申报人的心情:
手提肩扛早起排队 VS 随时随地动动鼠标
打孔装订练出肌肉 VS 电子存档轻松高效
账户众多难以管理 VS CA登录安全专注
等待文件望洋兴叹 VS 一杯清茶收收邮件
伐树造纸污染难治 VS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从排队等候到轻点鼠标,医疗器械注册申报的一个小变化,折射出器械注册审评的大变革。
改革
如何构建四级法规体系
无论在哪个国家,技术的更迭都要快于监管手段。监管需要尽可能前瞻地分析判断和构建法规体系,以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
4年来,最令人欣慰的是,从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到指导原则的四级医疗器械注册管理法规体系日臻完善,这是保障器械监管和器审改革科学系统推进的最重要基础。
药监部门持续推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修订工作,相继修订发布了《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发布《关于贯彻实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有关事项的公告》《关于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有关事项的公告》《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等数十项配套规范性文件;每年推进近百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截至2018年,我国有效医疗器械标准共1618项,标准体系覆盖面、系统性逐年提升,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在90%以上;组织制定发布《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医疗器械软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质子/碳离子治疗系统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眼科超声诊断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等数百项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提升医疗器械注册审查质量,统一和规范各地注册审查尺度。
四级医疗器械注册管理法规体系架构清晰、科学,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风险高低为依据,管放结合、宽严有别,立足于保障用械安全有效的前提,兼顾医疗健康事业和器械行业发展需要,使企业研发立项更有方向感和可以预期。
在进一步深化器审改革的过程中,中国药品监管部门积极参与医疗器械监管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促进国际医疗器械监管法规的协调一致。2018年3月,我国首次作为国际医疗器械监管机构论(IMDRF)轮值主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IMDRF第13次管理委员会会议。会上,由我国提出的医疗器械临床评价项目得到与会成员一致支持,获准立项,并由中国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担任工作组主席。今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的IMDRF第15次管理委员会会议上,由中国牵头的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协调项目成果文件草案获全票通过,顺利进入全球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这意味着我国医疗器械监管开始登上世界舞台,从参与者成为引领者。
回首来时路,器审改革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围绕促进健康生活和创新发展采取的措施,不仅优化了审评审批程序,提高了工作质量效率,也促进了产业创新发展,满足了人们的健康需求。未来,改革步伐不会减慢,完善临床急需和创新器械审评审批、优化医疗器械注册程序等创新举措将加速推进,明天更加值得期待。(马泽雯)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