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我校地理特殊,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特殊家庭的孩子不少,家庭情况较复杂,加上学生家长中接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人很少,因此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产生的矛盾冲突,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容易出现,比如厌学问题、行为习惯、人际交往问题等。针对以上情况,在学生和家长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有着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创设情境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浅显做法。
今天的学生思维敏锐,看问题的视角多元,问问题能问倒老师,能够想到课文写不到的地方......这种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更应跟随时代发展改变传统教师观,建立新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相比之下,在中学的各门功课中语文课的教学更具有情感性,因而语文教师情感的投入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一节课效果的好坏,而且也关乎学生情绪的稳定,对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更具优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注重引导作用。同时在挖掘学生潜能时,要注意向学生学习,做学生学习的伙伴。把思考,发信,的交给学生,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不断健全学生人格。作为任课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与父母同样的爱。这是我一贯的作风,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爱是信任的基础和前提”。师生间有了爱,学生才会喜欢你的人,才会喜欢上你的课。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心是具体的,是具有浓厚的感彩的。我通过陪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学生的一些细微的变化,来了解学生,这些看起来这些事情很平常,其实这是作为一个任课教师最基本的日常工作,也是作为一个教师爱心和耐心的具体体现。遇到问题,学生乐于接受我的教育、引导。我还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人都喜欢表扬,需要表扬,优生需要,学困生更需要。也许是我真正的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好比钥匙伸进了锁里。在我的工作中关心学生就像关心自己的生命一样,既关心他们的生活,又关心他们的健康,还关心他们的学习方法,更关心他们怎样。在赏识学生的同时,我也会严格要求他们,绝不姑息他们身上出现的不良。我从来都相信:严慈相济,才是教育的真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才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这些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对促进学生心理积极乐观的成长,在教学中遇到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我都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冰心的《谈生命》,借文本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从而珍爱生命,学习曹操的《龟虽寿》,都德的《最后一课》,戴望舒的《我用这残损的手掌》等篇目。教育学生一定要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认识到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学习《傅雷家书两则》,胡适的《我的母亲》,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一封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理解亲情,友情,爱情,并以此延伸,让学生感受人的真、善、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统一,情感色彩极其鲜明强烈,都会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让心理健康教育滋润到学生心里去。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的人谈话”。培根也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课外进行经典名著阅读,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逐渐地知识扩充了,认识变化了,思想感情也了,学生的思想境界自然也就提高了。如阅读《假如给我三天》《钢铁是怎样的》等,主人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学生心灵,自己面对困难挫折会有勇气和斗志去迎接人生的挑战。童话、寓言、科幻小说等这些作品对于现代被爱包围的青少年而言,可以让他们充分明白爱的真谛,心灵受到熏陶感染,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今后,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正确引导,矫治学生的不良倾向,引导学生去寻求的道理,萌发情操。成绩不能满足,名誉催人奋进。作为一名教师,觉得自己始终要践行为人之道,从师之道。我,一名普通初中语文教师,以来,我一直以我是人民教师而深感到荣幸和自豪。
- 标签: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