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男性保健  性爱保健

当「敬老」变成「恐老」:我们如何应对衰老和死亡?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4-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当「敬老」变成「恐老」:我们如何应对衰老和死亡?

68 岁的陆晓娅第一次感到衰老的残酷,是在妈妈身上。

她的妈妈年轻时曾是新华社的驻外记者,法语很好,离休时还和朋友一同编过一本法汉词典。但在妈妈 77 岁那年确诊阿尔茨海默症后,陆晓娅再和她聊起熟悉的巴黎,妈妈的回答已经令人啼笑皆非。

「巴黎你最喜欢什么地方啊?」

「睡觉。」

「你喜欢日内瓦还是巴黎?」

「第一次嘛,大姐也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为了照顾妈妈,2013 年, 60 岁的陆晓娅从自己一手创办的公益组织中第二次退休。

她一直是一个对生命满怀热情的人,退休那天,还请来了职业生涯规划师帮自己规划日后的生活。她还想去讲课,去旅行,去写作,但这一切都随着母亲病情的加重而一度陷入停滞。

2021 年 1 月,她的《给妈妈当妈妈》一书出版。在这本书中,她分享了陪护妈妈的经历和心得,她写,「我怕的其实不是陪着老妈,而是怕『耗着』,什么也不做地耗着,让时间,宝贵的时间,宝贵的生命,就这么一点点地耗尽。」

在这本书里,陆晓娅如此鲜活和真实,她的挣扎和抵御也清晰可见。她写自己不惧怕容貌衰老,但恐惧精神和心智的荒芜;她讲自己不避讳谈论死亡,但面对母亲一步步走向死亡,却又难以做任何决断。

这本书不仅仅是陆晓娅的故事,字里行间的,是我们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陆晓娅著《给妈妈当妈妈》

图源:广西师大出版社微博

从「敬老」到「恐老」

陆晓娅曾经在养老院里遇到过一位年轻的姑娘,静静地低着头划着手机,这是来养老院实习的大学生。陆晓娅好奇地询问她学的专业,得知是「老年照护」。但姑娘紧接着便补了一句:「毕业了我不会干这个的,毕竟……太残酷了吧!」

姑娘的话让陆晓娅的心中翻腾,「残酷」的背后便是当今社会上对老人普遍的看法:衰弱、疾病缠身、被死亡的阴影笼罩。

但老人的形象并非一开始便是如此。

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老人是智慧、经验与成熟的象征,备受尊崇。在古希腊,五十岁以上才能成为陪审团的一员。罗马元老院「Senate」一词源自代表老年的「senex」。十七世纪的欧洲男人会为了看起来老些,戴上撒了白色粉末的假发。

在推崇孝道、以老为尊的中国传统社会里,「老」更是代表了对一个人最高的敬意和肯定。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类学家 Stevan Harrell 在中国香港采访一位老年女性时,出于恭维,猜测对方年龄时故意说小了十岁。但出乎他意料,老人并没有感到被讨好,先是嘲笑了他的观察力不行,又自豪地告诉他自己的真实年龄。

在 Stevan Harrell 的调查中,年纪越大的老人,在说出年龄时会感到越自豪。在他们看来,老年是一个人在结束了一辈子的辛劳工作后,终于可以「享福」并获得晚辈们爱戴的时候。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由「敬老」转向了「恐老」呢?

敬老文化的瓦解源于社会形态的改变。美国学者理查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钱伟长与钱学森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