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广安人吃的是什么米?“古墓稻谷”告诉你
500年前广安人吃的是什么米?是谷粒扁圆的粳米,还是体态偏长的籼米?
此前,四川广安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在辖区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展开考古挖掘时,在一处距今500余年的明代古墓中发现了装有稻谷的谷仓罐。1月7日上午,广安市博物馆相关人员对这批稻谷遗存进行取样。经过观察研究发现,古墓中的稻谷遗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籼稻”。参与观察研究的馆员说,虽然目前无法得到更多资料,但可推断出,500年前广安地区很可能普遍种植籼稻,籼稻也成为当时广安人的日常主食来源之一。
众所周知,水稻作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推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的重要动力,其起源和发展也一直是考古学者们关心和争论的焦点问题。
1月7日早上,在广安中学的实验室内,广安市博物馆馆员王文娟从出土的仓罐里小心翼翼取出数粒稻谷遗存样本。很快,王文娟发现,出土的稻谷在放置了500年后,原本被颖壳(就是农村俗称的“糠”)包裹的谷粒已经腐烂掉了,仅剩颖壳,而且颖壳也出现粉化的情况,“轻轻一捏就变成粉末了。”
王文娟此前学的考古研究方向是关于“植硅体”方面的研究,这也是她此次对稻谷遗存样本进行观察研究的主要目的。王文娟解释说,稻谷等大植物遗存因受气候、土壤酸碱性等因素的影响,在整个四川地区发现的数量都不多,从而制约了四川水稻起源与传播的研究以及四川稻作农业发展的系统研究。不过,植硅体的耐腐蚀性和易保存性,使植硅体分析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
不过,由于当天的实验条件有限,她无法得到更多的研究数据。“只是对500年前的稻谷和广安当地现在种植的稻谷做了简单的形态学观察和对比。”王文娟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大家平时所吃的籼稻,从形态上来看是细长的,而粳稻的形体则呈扁圆态。根据此次观察研究,500年前的稻谷遗存样本就属于籼稻,由此也可推断出,500年前广安地区很可能普遍种植籼稻,籼稻也成为当时广安人的日常主食来源之一。
对于此次在明代古墓中发现的稻谷遗存,王文娟说,能够发现保存如此完好的稻谷遗存,在川东还是首次,即便在省内也是很少见的,对于四川的农业考古方面的研究价值很大。“我们接下来还会去找相关的研究机构合作,对这批发现的500年前的稻谷遗存做一些详细的研究。”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超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