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岳西 秀美重现(美丽中国)
图为岳西县水畈村的乡村画卷(摄于今年9月)。
王先国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岳西,是安徽的一个山区县。崇山峻岭,曾经让岳西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当地只能以采伐木材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山被砍秃了,却没让村民彻底脱贫。
如今,作为国家级生态县,岳西不仅重现了秀美风景,还退出了国家级贫困县的行列。变化缘何发生?
10月的岳西,杉叶红了,给苍翠的青山抹上了一缕红晕。
五步一景、十步一画,如今的岳西,秀丽的风景令人流连。为了拥有今天的“颜值”,岳西县努力了近二十年。
观念变了,发展快了
岳西曾是山水秀美之地,满眼森林,动植物种类繁多。然而,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困难,当地人民一度生活艰难。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岳西人开始把目光聚焦到森林上。为了满足当地百姓发展需要,政府允许适量砍伐木材,然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那时,岳西的主要经济收入就是木材采伐。恰逢木材走俏,每立方米可以卖到几千元,岳西人迅速富了起来,着实让周围的人眼红。
岳西的木材材质好、数量多,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村民回忆,木材行情好的时候,很多木材加工厂的经营人员甚至在县里长期驻点,成摞的人民币摆在桌上,木材到了直接付钱。不少村子也逐渐形成了从砍伐到运输的产业链,现今但凡四十岁以上的村民,当初几乎都做过和木材有关的工作。
红红火火近十年,寒冬突然来了。当地人说,建材市场逐渐被铝合金和混凝土占据,木材需求量断崖式下跌,一下子让岳西人没了办法。
更严重的是,山被砍秃了,每年一入汛期,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上世纪90年代初,岳西全县贫困人口仍有20余万人,占当地农村人口70%以上。1985年,岳西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
砍树还是护树,成了岳西人民逃不开的选择。2003年,岳西县确立“生态立县”方针,开始下大气力保护绿水青山。随着生态好转,岳西人的想法也慢慢改变,种起了茶叶、果树和中药材。2018年8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岳西县退出国家贫困县行列。
山变绿了,水变清了
大清早起来,石佛村村委会主任王军又上山了。2017年,王军成了村里的林长——照顾全村1.8万多亩山林。“今年大旱,林子又密,可千万不能起火了。”王军很是担心。
石佛村位于岳西县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2013年开始,鹞落坪保护区开展了生态补偿项目。不过,这笔钱可并不容易到手。每年年底,保护区都会与林长们一同对山林进行大范围实地检查,达标了才能给予补偿。
毛畈村村支部书记姚有志在担任河长后,则一直盯着村里5公里的河。“以前我们是‘上山砍树不温饱,下河捕鱼来果腹’。”姚有志坦言,“那会儿为了抓鱼,真是什么办法都用过。”
为了保护鱼类,村里组织过护鱼队,但收效甚微。自从成了河长,姚有志有了底气,每年5—8月禁渔期内,20多人的护鱼队沿河巡防,确保没人从河里捞鱼。
正是在林长和河长们的努力下,岳西县201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县,2018年7月荣获首批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截至2018年底,岳西县林业用地27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4%。
游客多了,村民富了
水畈村村民罗华宝是土生土长的岳西人,早年在外打工,赚点辛苦钱。禁止木材采伐后,为解决百姓生计问题,当地开始推广茶叶种植。2005年,罗华宝在村干部带动下种起了茶叶,没想到一种就是十几年。从最开始的1亩发展到今天的30多亩,亩均产值1.5万多元,另外他还经营着一家标准化茶厂,带动贫困户增收。“现在一年收入几十万元没问题!”罗华宝说。
在岳西,像罗华宝这样因茶致富的村民有很多。截至目前,岳西县仅茶园面积就达17.13万亩。自2003年以来,凡是对生态有重大影响的决策,岳西县一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对落户项目设置“绿色门槛”,对生态环保不达标项目实行“一票否决”。
目前,岳西茶、桑、菜、果、药等综合收入超过50亿元,“岳西翠兰”“岳西茭白”等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岳西县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蚕桑之乡、中国绿色果菜之乡、中国高山茭白之乡。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美丽的茶园、果园、菜园,更吸引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岳西县正加快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特色农业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康养旅游,2018年接待游客1180万人次,综合收入80.5亿元。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11日 16 版)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