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国际会议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完工 预计今年内建成投用
记者昨日从成都天府新区获悉,历经457天紧锣密鼓地施工,省、市重点工程,成都天府新区标志性建筑——天府国际会议中心项目主体工程顺利完工,即将进入内部装修,预计今年内投入使用。
天府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又称“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二期”,位于天府新区中央商务区,占地面积约165亩,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拥有1个约10000平方米(可承载5500人)和1个约5500平方米(可承载3000人)的大会议厅,另有中小型会议场所20余个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成后,将与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共同组成中西部最大的集会议、展览、餐饮、酒店、商务配套为一体的会议会展综合体。
设计
“天府之檐”彰显巴蜀韵味
按照“具备大型国际商务会议、国家级国事活动整体接待和服务能力,预留国家主场外交活动承载地”的项目定位,2017年11月,成都天府新区启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建筑设计方案全球征集工作,吸引了6家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参与征集。
2018年3月,最终确定了由国际知名设计大师汤桦设计的“构建安静的水平线——‘天府之檐’”设计方案。在此期间,成都天府新区还邀请国内色彩、声光、竹文化、竹种植、景观等方面的近20名专家,以及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等近10家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参与项目设计,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打造国际一流商务会议中心。
为彰显巴蜀韵味,项目在建筑设计上,通过构建一段极致安静的水平线,向成都平原致敬。建筑沿秦皇湖东侧展开,建构了一条长达430米、水平延伸的超尺度空间,同时与CBD中心一带一路大厦,形成“横纵”的鲜明对比,重新定义成都天府新区横纵坐标。
特别是会议中心的前厅木结构檐廊高24米,柱跨宽16米,为钢木混合结构长廊,其中,胶合木用量超过4500立方米,为亚洲最大单体木结构建筑。借鉴传统建筑中抬梁式木结构、明堂、制式等设计理念和元素,采用抬梁式构架,端头出挑,展露木结构榫卯构件,再现中国传统建筑精髓。“这也是‘天府之檐’这个名字的由来,天府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天府新区,一层是天府之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工程建设总指挥尤晓勇介绍。
此外,在景观设计上,以天府大美风貌为原型,引入川西林盘、锦江水韵、成都院子、成都坝子等地理人文风光意境,用“造园借景”的手法塑造相互交融的空间特质;在文化表达上,突出成都地域文化特征,从时间维度深入挖掘川蜀特色、成都元素,同时深度提炼天府“三九大”文化、金沙古蜀文化、藏羌彝民族文化和蜀绣、竹、木、芙蓉等文化,并运用“文化+科技”的方式进行展现,体现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科技感、时尚感。
“设计之初,我们就希望打造展示成都精神、彰显历史文化、体现时代特色的国际会议会展标志性建筑。” 尤晓勇说,未来,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将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对加快打造国际会展中心,助力成都更好发挥“五中心一枢纽”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施工
大量科技手段缩短工期
据介绍,天府国际会议中心项目从2018年10月1日全面开工建设到主体工程完成,历时整整457天。面对工期紧、施工难度大的实际情况,项目团队和一线工人坚守岗位。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投入大量科技手段,通过全过程BIM应用、智慧工地管理系统、CADWORK三维建模软件、“分段地面拼装+高空对接+累积滑移”施工方法、数字化机电集中加工、大批量采用GRC板安装等技术手段,不断缩短施工工期。
“速度虽快,但我们更要精益求精。”尤晓勇介绍,为了抓项目质量,整个项目部都在跟材料、工艺、设计等“较劲”。
拿最大的亮点“天府之檐”来说,为了将设计师的理念完全实现,项目部辗转了全国10余个胶合木工厂,考察100余种胶合木,最终远赴黑龙江漠河,在零下25℃的天气下,寻找到最为合适的胶合木材料。此外,为精选竹子的品种,学习种植经验,项目部多次拜访成都望江公园,确定竹子种类10余种。
“‘较劲’的同时,这个项目也留下了很多令人自豪的‘成绩’。”据中建三局国会项目生产经理李敬明介绍,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累计完成37万方土方清底,打下2324根预应力管桩,浇筑混凝土10万方,使用钢材2.1万吨。
“截至目前,项目屋面工程、前厅钢结构、二次结构、机电及设备安装、幕墙工程、胶合木工程、景观工程等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进入装饰装修阶段。” 李敬明说,项目还邀请曾主持杭州G20主会场设计的团队对本项目进行装修设计,形成以“世界水准、大国风范、川蜀特色、成都元素”为理念的室内精装修概念设计方案,并将按照该方案进行装修施工,预计2020年内建成投用。
本报记者 曹凘源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