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成都,自古因商而立,因商而兴。从历史深处走来,进入新时代,成都更因此而光芒四射。在千千万万成都人心里,这座城市是钻石一样的存在,耀眼、美丽,晶莹剔透得令人着迷。
为全面打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稳定增长、回应市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战略载体和发展引擎,成都决定要持续巩固西部消费中心、西南生活中心地位,加快建设体现天府文化特色和国际时尚魅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由此,这个本无颜色的钻石型城市被折射出许多种锦色,我们此前勾勒出的多面“蓉”颜就在其中。
呈现产业“锦”色,记录“锦”彩时刻;“蓉”颜魅力难挡,风景这边独好。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道路上,我们且走且寻,碰触到一个个充满智慧的行业眼光、一个个极具活力的企业故事。他们连点成线,以动人的画面伴随今日成都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会逐渐丰满,再次浮现眼前。今天,就让我们在多面“蓉”颜里,通过五位首席专家的智慧之光、10家极具代表性企业的活力之色,一起来看看属于成都的锦彩斑斓。
“锦”色名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之于成都,即是这座城市历久弥新的特色优势,更是前进的航标。
西汉时期,成都已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时期,成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花市、药市等,更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而到了元明清时期,春熙路等商业街区已经形成。千百年的商业史孕育了成都休闲之都、消费中心的深厚底蕴,塑造了“锦”色斑斓的成都生活鲜明特质。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能级不断提升,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断巩固拓展,更逐步确定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
当前的成都消费市场如同春风里的百花园,五光十色、姹紫嫣红。向下观,市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型;向上望,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首店经济、夜间经济、体验式消费等渐趋成熟的新兴消费业态活力持续释放。时代呼唤消费升级、政策回应民众需求,而在双方的持续互动中,这座城市正阔步迈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翘首未来,光芒万丈!
“锦”彩时刻
2019年12月16日,成都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会正式举行。
2019年9月,成都印发了《关于发展全市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在夜购、夜读、夜览、夜动、夜食、夜色、夜趣、夜游、夜靓、夜览十方面给出了明确任务。
2019年4月,成都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首店和特色小店的实施意见》,鼓励国内外零售企业在成都开设全球、亚洲、中国、西南等各类首店,同时提出每年发展特色小店超过300个。
2018年11月,成都印发了《打造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构建社区优质生活服务圈工作方案(2018-2022)》,提出到2022年,在全市打造社区商业连锁店超过10000家,成都模式更加成熟定型,成都经验引领全国社区商业创新发展潮流。
2018年8月,《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正式印发,提出要大力实施消费供给提升、消费场景塑造、消费品牌建设、消费热点培育、消费平台打造、消费生态优化六大工程,努力将成都建设成为特色彰显、世界知名的国际消费城市。
2018年1月13日,成都举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会上讨论了关于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形成商贸、旅游、文化、餐饮、康养5个千亿级消费市场,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2月13日,这份意见正式印发。
A
五位首席观察员
多层面打磨钻石“蓉光”
消费,一头连着百姓的衣食住行,一头连着经济发展态势。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成都彰显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上步履铿锵。对此,本报五位首席观察员,凭借智慧多层面打磨成都这枚钻石,共同托举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蓉光”。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詹国枢:
错位竞争
发展5个层次的夜间消费
白天过后,城市依然希望在夜晚“一较高低”。对于活跃夜间经济,《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本报首席观察员詹国枢认为,成都发展夜间经济要与其他城市错位竞争,跳出“休闲”“美食”等传统的城市夜生活标签,并借用其著作《感官消费》中的观点为成都支招,“要通过从味觉、触觉、嗅觉、听觉、视觉5种感官切入,发展5个层次的夜间消费。”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 杨继瑞:
主动发力
将便利店经济融入到建设浪潮
便利店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零售业态,是满足人们便利消费需求、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本报首席观察员杨继瑞认为,成都应将便利店经济融入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浪潮中,“要从结合特色街区打造、夜间经济的发展等做好整体和阶段性规划,对现有的一些零售商业场所进行改造、提档升级,创新便利店要素供给,以及规范便利店的服务质量,构建便利店商品的追溯制度、下架制度等方面主动发力。”
《人民日报》社会版主编 李智勇:
创新思路
特色小店经济是对社会共同记忆的传承
如果说,“首店经济”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国际范和高端商业品质,那么立足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及资源禀赋而提出的“小店经济”,则体现的是城市的人情味,是对社会共同记忆的传承。此外,“小店经济”作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创新思路,更有经济学上的价值值得探讨。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智勇就如此认为,“特色小店不小,而且能做一篇很大的经济文章。”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 霍伟东:
城市特质
绿道经济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赋能
如何走出符合成都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道路?公园商业这种创新模式就符合成都城市特质。因为成都是公园城市概念的首提之地,正在建设的世界上最长的绿道体系为商业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载体。对此,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本报首席观察员霍伟东认为,成都应发挥绿道经济对文体旅工商农的复合功能、创新绿道经济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提升天府绿道对生态的保护作用,打造绿色生态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李霞:
资源禀赋
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有可为
在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霞看来,立足现实,成都有坚实的消费基础、难得的创新基因以及多元的应用场景,立足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大有可为。她分析说,“消费倾向和消费重心逐渐向发展型和服务转移,表明成都市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步迈向更高层次,为扩大消费提供了动力支撑。同时,首店经济、夜间经济、体验式消费等渐趋成熟的新兴消费业态激发了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则为扩大消费提供了保障。”
[1] [2] 下一页 尾页-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