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亿元到1.5万亿元 70年来成都经济总量数千倍增长背后
主干作用
不断增强
1952年、2018年,成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省比重分别为9.8%、29.7%
1952年、2018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比重分别为18.7%、37.3%
1952年、2018年,成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占全省比重分别为21.2%、48.2%
产业结构
不断优化
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73.4∶9.7∶16.9
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31.8∶47.2∶21
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3.4∶42.5∶54.1
人民生活
不断向好
2018年,成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35元
2018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28元
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6%,天府绿道达到2607公里
首次在亚洲举办就选择成都的世警会刚刚落下帷幕,本周四,成都召开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科学统筹“谋赛”“谋城”“兴业”工作,高标准打造世界赛事名城;本周五,第十七届软洽会在成都如期举行,大会集中签约14个软件产业项目,累计投资金额145.66亿元,成都作为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软件产业正不断崛起。
无数个看似平凡的时刻像一张张拼图,共同描绘出成都经济70年的发展与变迁。昨日,市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成都经济社会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主干作用更强、发展质量更高、人民生活更好。
主干作用更强:
持续为全省经济发展贡献成都“主干”力量
70年峥嵘岁月,70年春华秋实,70年壮丽山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跃升。
来自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仅4亿元、1958年突破十亿元、1987年突破百亿元、1999年突破千亿元、2014年突破万亿元,2018年达到1.5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成都用70年的时间,实现了经济总量成千倍的增长,实现了经济总量向万亿元的跨越。
2018年,在四川区域发展史上首次被定位为全省“主干”的成都,不但跑出加速度,还频繁与兄弟市州互动,承担起“主干”的引领带动使命。数据显示,70年来,成都充分发挥首位城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持续为全省经济发展贡献成都“主干”力量,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稳定器”和“增长极”的突出作用。2018年,全市土地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342.77亿元,以全省2.9%的国土承载19.6%的人口、创造37.7%的经济总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省比重由1952年的9.8%提高至2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由18.7%提高至37.3%;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占比由21.2%提高至48.2%。
发展质量更高:
从农业主导到工业、服务业协同拉动
70年来,成都始终把增强发展动力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深入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区域结构、动力结构,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各产业内部提质增效,供给能力持续增强。70年来,成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经济规模持续壮大。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09.3亿元,比1950年增加了258.8倍。工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70年来成都工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中西部工业经济高地,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服务业多样化发展不断扩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生产生活的服务需求明显扩大,第三产业快速渗透全社会各个领域,迅速崛起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70年光辉历程,70年栉风沐雨,民营经济正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支撑成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7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8.7%,比2003年提高了11.6个百分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形态,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坚持将科技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成都,“三新”经济加快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市拥有新经济企业16.5万户,其中2018年新增4.1万家,规模以上新经济企业增加值达2389.0亿元。
人民生活更好: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消费能级不断提升
70年来,成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促就业、增收入、强保障、惠民生工程,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感显著增强。
大力推动就业工程,保障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27.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8.8万人,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248.9万人。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35元。
随着成都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和能级不断提升,实现由生存型消费向改善型消费的巨大跨越。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52年2.6亿元跃升至2018年的6801.8亿元。2018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27312元。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5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全社会、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2018年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817.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50.8万人。
人居环境日益改善。70年来,成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加大公园城市建设力度,人居环境日益改善。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6%,天府绿道达到2607公里。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51天。本报记者 李艳玲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