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故宫文创的十点经验
原标题:超九成非企业化运作 非遗项目为何难入投资人的法眼?
日前,2019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以下简称“文交会”)在穗开幕。在文交会举办期间,非遗产业化发展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之一。记者近日在“资本助力非遗产业发展”论坛上获悉,超九成非遗项目属于非企业化运作,故而其商业化、资本化道路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超九成非遗项目属于非企业化运作
我国非遗资源丰富,广东是非遗大省。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4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372个,广东拥有14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有132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21个省级非遗项目,省级非遗传承人729人。
有着丰富旅游项目投资经验的华侨城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彤深切感受到非遗项目商业化的痛点。他认为国内非遗项目的几大特征,包括规模小、分布散、数量多、地域化特征明显、跨区难、产能低、标准化能力差、行业特征弱,产业集中度差等,均不利于商业化运作。
从投资的角度审视非遗项目商业化,吴彤认为,首先要提升企业化能力。他直言,中国99%的非遗属于非企业化运作,多数是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而企业化运作需要摆脱原来非遗传承的机制,从原来的师傅带徒弟变成企业化内部资源复制,以此提升产品的稳定性。
难以规模化,亦是非遗商业化道路上的一道坎。吴彤表示,如何扩大产能,提升产品的复制能力、标准化能力,延长产品线,都是非遗走向商业化之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非遗项目投资上,投资者和融资者双方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融资方往往会从资源特性、历史传承、市场反应和微观盈利性等几个感性维度来估值,而投资方则会从市场需求、产品能力、商业模式、扩张复制、投资收益、场景再造等多个理性维度予以评估。“融资方和投资方始终在感性和理性之间进行混乱的博弈。商谈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很高。当一个非遗项目面向资本,希望资本助力的时候,或者当资本想投资非遗的时候,要从对方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资本需要感性一点,而非遗需要更理性一些。“吴彤坦言,投资人较为狭隘或者说是苟且的眼光,实际上可以成为一个非遗项目能否最后商业化的试金石。
“非遗+”创造商业价值
近年来,依托非遗资源,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性开发出来的文创产品,逐渐显现出商业价值。故宫文创属于其中的佼佼者。公开数据显示,故宫文创2017年收入达15亿元。在文交会举办期间,受邀来穗演讲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总结了十点经验: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藏品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文化创意研发为支撑,以文化产品质量为前提,以科学技术手段为引领,以营销环境改善为保障,以举办展览活动为契机,以开拓创新机制为依托,以服务广大观众为宗旨,以弘扬中华文化为目的。其中,他特别强调要研究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样才能让非遗走进生活,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非遗与研学之间的结合亦不乏案例。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就依托丰富而独特的陶瓷文化遗存和手工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建了全国知名的科普教育基地。它面向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市场,推出传统窑炉展示观光、手工制瓷技艺体验、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等在内的集“吃、住、游、学、购、娱”于一体的一站式研学服务,如今接待研学游客达数万人次。
除此之外,以非遗为内容,结合科技打造的演艺项目越来越受到广受关注。中国非遗创意秀《五维记忆》被业界视为基于非遗文化的一次舞台技术和艺术的全新革命。该秀总导演乌兰雪荣日前在穗举行的“资本助力非遗产业发展”论坛上谈到,从工业化和时尚化的角度来看非遗的价值,非遗就像爱马仕,是真正的奢侈品。在她看来,科技赋能非遗,不是用科技取代人类的文明智慧,不是一边渲染科技,一边渲染艺术;而是让科学技术的能量,充分释放和发挥传承者和技艺者的魅力和能量,加大渲染力,使得国内外的观众能容易地读懂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近年来,以地方非遗戏剧、文化故事、地方民俗等为资源,通过实景演艺的方式进行二次创作而成的文化旅游体验新业态日渐丰富。宋城演艺集团打造的三亚千古情景区,依托三亚非遗根脉和故事传说等资源,创作了《海上丝路》《一沙一世界》等多台剧目,同时还打造了三亚少数民俗主题作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街区。公开数据显示,三亚千古情景区开业五年来,共接待游客超2200万人次,带动周边数百亿元产业发展,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成为海南省文化产业含金量最高的项目之一。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