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被催生的考研族只投合了不成熟的职场
前不久,2017年考研初试成绩陆续公布,此次报考人数首次破200万。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来自300多所高校850人的被调查群体中,76.71%的受访者表示已参加过研究生考试或打算考研。此外,有23.29%的受访者在求职或实习面试时遇到过学历歧视,42.4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本科就读高校一般,希望通过读研改变“出身”。由于获得大学教育的人数增加,本科学历者越来越多,其竞争力自然下降,进而追求更高学历。
所谓“考研热”现象由来已久,近些年来真正引发兴趣的,准确说来其实应该是“考研越来越热”。抽样调查显示,有多达76.71%的人参加过考研或打算考研,这一比例之高着实超出了许多人原本的想象。针对这一结果,当然有许多现成的解释径。例如,学历、学历贬值、本领恐慌等等。而在最新的报道中,更有“被‘膨胀学历’催生的考研族”一说,其言下之意可谓不言自明。
按理说,考研人数越来越多,本该算是“正面事件”或者至少也是“中立事件”,可是从这几年的反馈来看,却多是一副忧心忡忡的姿态。之所以如此,无疑有着很复杂的成因。首先,必须承认的是,“考研热”已经形成了一股裹挟、从众之势,这种群体性的“随大流”行为,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可言;再者说,随着考研、读研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客观上也加剧了“教育过剩”与“学历歧视”并存的尴尬局面……这种种原因,都使得“考研热”备受质疑。
“考研热”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只有当它表现出某些消极的衍生效应,才真正值得反思。比如说,学校教育与市场结构的脱节,社会并不能提供与求职者学历相匹配的工作;再比如说,当研究生多到一定程度,择业竞争很容易就简化成了“学历高者得”,这使得严格意义上的能力筛选和岗位适配变得不再可能——如今,许多单位动辄要求硕士文凭,这看似是推高了竞争门槛,却因其了相当一部分潜在的本科学历“胜任者”,故而事实上弱化了竞争的强度和充分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被‘膨胀学历’催生的考研族”,这一判断背后的逻辑显然是成立的:大学教育的普及,使得本科学历加速贬值,一些学生故而不得不追求更高学历,从而提升自身的相对价值。但,真的存在即合理吗?必须明确,现代意义上的职场,自然是将“大学教育”作为标配,甚至还会在一个阶段存在“唯学历论”;而真正成熟的职场,却必将发育出一套健全的“能力筛选”和“岗位适配”机制,学历在其中只会占据“合理”的权重……而这个自发演进的过程,必将确定新的激励方向,从而自根本上改变考研越来越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