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号“实名制”下,APP盗取患者信息仍屡禁不止,如何避免掉入精准贩号陷阱?
近日,北京西城法院审结了一起研发预约挂号软件获利案件。据媒体报道,田某、金某等人看到一些知名大医院专家号稀缺,就注册运营公司,找人开发预约挂号的APP,并组织客服人员将APP获取到的就医患者信息非法提供给号贩子,以此赚取服务费。金某、田某等7人被西城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3年6个月至1年3个月不等的徒刑,并处罚金。(12月9日《北京日报》)
随着抢票、抢号等软件逐渐普及,一些患者在正规挂号平台挂不到号时,难免会想到通过挂号APP来抢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想到挂号APP背后可能暗藏的诸多陷阱。这种新型的抢号软件极具欺骗性,尤其当该类软件打着与医院合作的幌子、甚至号称“拒绝号贩子”时,即使警惕性很高的人,也可能因事无先例而上当受骗。公众对这类新型骗术要提高警惕性,避免上当受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由于挂号看病实行实名制,患者在利用这类软件抢号时,必然要输入个人信息,尽管如此,患者却无法成功挂号。因为这些人开发挂号APP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患者抢号,而是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然后卖给号贩子。患者虽然在APP上挂不上号,但很可能接到号贩子打来的电话。由于号贩子对患者了如指掌,在言语上主动迎合患者的需求,贩号的成功率就会大增,甚至能够提前将患者所需的专家号以患者本人的名义挂上。这种精准推销,使得不明就里的患者一步步走入号贩子早已设好的陷阱里。
也许有人会说,号贩子利用信息技术精准贩号,患者大不了多掏一些钱而已,在经济上吃了亏,却能够及时看上病,这个结果不算太糟糕。其实不然,患者如此敏感的信息,既可以用于精准贩号,也可以用于药品精准推销,甚至可以用于精准诈骗。事实也是如此,这些涉案人员除了收集患者的敏感信息之外,还附带向患者推荐私立医院专家号,进而将患者导流到私立医院,这实质上也起到了“医托”的作用。
信息时代,各种手机APP层出不穷,给公众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手机APP鱼龙混杂,使用者在求便捷的同时,切不可忽视个人信息安全,尤其对于挂号APP等需要提供实名信息的手机APP,则更需要多一个心眼、多一层防范。否则,就很可能求便捷不成,反而掉进了欺诈的坑里。
当然,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也决非患者个人的事,还需要社会力量加以配合,比如,普及防骗知识、严厉打击号贩子等等。更要看到,阻止这类欺诈性软件在各大手机应用平台得到推广,应用平台能否尽到监管责任和实现自净功能尤为重要。维护患者信息安全,不能哪一方单独发力,而是需要相关各方形成合力,各尽其责,堵塞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漏洞。
- 标签:直播卫视在线直播直播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