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西子论坛|张兰军教授:回顾肺癌治疗三十年,从步履维艰到百花齐放
肺癌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根据2018年全球癌症报告显示,在所有的癌症当中,肺癌的发病率占11.6%,死亡率占18.4%,均排首位。根据著名肺癌专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主任张兰军教授介绍,全世界每年新患肺癌的人数超过200万,每年因为肺癌死亡的的人数则达176万。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肺癌都是一个值得大家重视的恶性肿瘤疾病。在中国,每年新发肺癌约78.7万人,因肺癌死亡约63.1万人,占世界总发病数和总死亡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人民生活带来严重负担。
可喜的是,近年来肺癌的治疗发展迅速,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在接受健康界的采访时,张兰军教授对肺癌治疗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主任张兰军教授
混沌时期
第一个时间节点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在这个时期,肺癌的治疗基本上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手段发展有限。药物治疗则以基本的一代或者二代的化疗药物为主进行姑息治疗,放射治疗也不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治疗模式。在这个时期,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8~10个月,没有超过1年。
初露曙光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一些新的细胞毒药物开始用于肺癌治疗,包括诺维本、多西他赛和紫杉醇等,也称为三代化疗药物,这些药物和铂类药物联合,也称作“铂二联”。三代的“铂二联”化疗方案将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了5%~10%,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飞跃。
长足发展
到本世纪初或者说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靶向治疗出现了,再次将肺癌治疗推上新的台阶。靶向药物在肺癌上的应用要追溯到2003年易瑞沙的上市,易瑞沙的主要成分是吉非替尼,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阻断EGFR信号,遏制细胞的异常增生和转移,起到抗肿瘤作用。易瑞沙对于那些EGFR活性突变的患者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将肺癌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了25%左右。但是靶向药物也有局限性,张兰军教授谈到,易瑞沙的获益和患者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种族相关,比如女性和不吸烟患者的EGFR突变率高于男性和吸烟患者,亚裔人群的EGFR突变率高于欧美人群,这也就决定了不同人群的获益率是不一样的。
再创辉煌
本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肺癌治疗技术的发展又迎来了一颗闪耀的明星,那就是免疫治疗。新兴的免疫治疗方法和过去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的免疫治疗包括一些细胞因子如IL-2和IFN-γ,LAK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等,新兴的免疫治疗则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PD-1/PD-L1的抗体,包括O药(PD-1单抗Nivolumab)、K药(PD-1单抗Keytruda)、T药(PD-L1单抗Atezolizumab)、I药(PD-L1单抗durvalumab)等。免疫治疗的蓬勃发展再次让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了飞跃,达到了26%~31%。
免疫治疗的出现为那些不适用靶向治疗的患者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对于有驱动基因活性突变的患者可以使用靶向药物治疗,那么没有突变的患者,则可以选择免疫治疗。从临床研究的数据看来,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双免疫治疗,或者联合化疗、抗血管治疗、手术治疗,免疫治疗都有非常出色的应用前景。虽然一些临床试验的数据还未拿到,但是张兰军教授对免疫治疗充满信心,预计免疫治疗和其他治疗联用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望突破50%。但是免疫治疗并非万能,在不同的患者中疗效也不尽相同。研究显示,对于肺癌晚期的患者,PD-L1高表达的患者使用抗PD-1/PD-L1抗体治疗效果更佳,对于PD-L1低表达的患者,则可能需要和化疗等其他治疗方式联用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还要警惕免疫治疗的毒副作用,包括免疫性肺炎、免疫性甲状腺炎和免疫性肝炎等,但总的来说,免疫治疗确实开辟可肺癌治疗的新天地。
百花齐放
谈完了肺癌治疗的药物的发展历程,张兰军教授又补充了外科和放疗的进展。
“外科手术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手术技术的发展,另一个就是手术患者群体的改变。”
张兰军教授介绍道,肺癌治疗从过去传统的开胸手术发展到现在的微创手术,手术越做越小,越做越精细、越做越微创,而且病人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少,术后康复越来越快
- 标签:安第斯秃鹫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