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守芝:和死神抢人不手软,为大众护航不辞苦
1月27日,医院开始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以来,付守芝带领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团队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虽然她的团队久经沙场,并创下许多生命奇迹,但阻击新冠肺炎这样的传染病,还是第一次。付守芝对她的团队鼓气,“虽然新冠病毒人类未知,但是我们能用已知的医疗技能和知识应对,并且保护自己。”在她的鼓励下,团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
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是付守芝始终追逐的目标,她带领团队的医护人员,同上海援鄂第二批医疗队精诚合作,联合提出了重症患者救治的“一人一策”个体诊疗方案,采取分组包干、多学科会诊等方式,优化治疗方案。截止到2月29日,已接诊70多名重症、危重症患者,出院及治疗好转转至普通病房的患者约40余人,基本达到有效救治危重症患者,降低病亡率的阶段性目标。
她先后荣获“武汉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中国卫生应急医学突出贡献奖”、武汉市第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医生”、第三届“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战“疫”中,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第三党总支书记,光谷院区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主任付守芝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志,带着战友们始终奔波在挽救生命的路上。
冲锋重症前沿排头兵
疫情发生后,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成为全市第二批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付守芝迅速带领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迅速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她为团队打气:“虽然新冠病毒人类未知,但是我们能用已知的医疗技能和知识应对。”在她的鼓励下,团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
付守芝医术精湛,对待病人认真负责。2月5日,畏寒发热多天、体温高达39.8℃的李先生入住重症医学科病房后呼吸困难持续加重,氧饱和度掉到了50左右,随时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命悬一线。付守芝为他紧急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病人暂时脱离危险。经会诊,病人患有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需采取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即让患者“趴着”通气治疗。病人体重达75公斤,并带有气管插管、食管及各类引流管,翻身难度极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保证病人安全,付守芝不仅带领团队制定了详细的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操作流程,还多次帮助护理人员协助病人翻身,最多时每天要翻身20多次。在医护团队努力下,病人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逐渐转为仰卧位通气,2月15日转入普通病房。重新能够自由呼吸后的病人,开口第一句话便是:“付主任带领的团队真伟大!”
疗病也疗心的医者
除了用精湛的医术救治患者,付守芝团队还擅长用“精神胜利法”鼓励重症患者。1月30日确诊新冠肺炎的梅女士,因年龄偏大且身患多种疾病,进入医院后,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当她得知两个儿子因为与自己密切接触而被送入了指定酒店隔离观察后,更是情绪崩溃,甚至生出了放弃治疗的念头。付守芝常常去她病房,教他用手机和儿子视频,还开玩笑打了个赌,看是老人先出院还是两个儿子先解除隔离。赌注燃起了梅女士战胜病魔的信心,她积极配合治疗,还坚持在床上做抬手、抬脚运动,力求快速康复。当梅女士出院后3天,她的两个儿子也解除隔离,一家人健康团聚。
团队里的知心大姐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付守芝的团队一直工作在防疫第一线。而她不仅像所有的医护人员一样接待患者,紧张工作,还时刻提醒年轻医护人员做好保护措施,担当他们心理调节的“知心大姐”。与人交谈时,用得最多的就是“冒的事,要开心一点”。大家都说,最喜欢和付主任说话,别看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心里会踏实一整天。她还非常关心整个医疗团队的健康状况,每天检查队员们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保障睡眠,她常说“不要透支过多,合理休息才能更好地战斗。”
危急时刻:抗击疫情排头尖兵
2020年初,疫情来势汹汹,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成为武汉市第二批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付守芝带领的急诊团队顶在了救治最前沿,重症团队则托住了危重患者最后的希望。
“应收尽收,不然让患者去哪里?”疫情之初,不少患者因为没有收治床位辗转奔波于各家医院,在付守芝的坚持下,急诊科顶住压力临时扩建急诊留观床位20张,为新冠肺炎患者开辟了一个的缓冲空间。
俯卧位通气是治疗重症患者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级手段,非常考验医护团队的耐心和默契。当患者肺部感染严重,成为危险的“大白肺”时,要进行气管插管甚至气管切开,来链接呼吸机。如果这样还不能满足氧和,就需要采取俯卧位通气,即让患者脸朝下趴着通气,这不仅要几名医护人员协同为患者翻身,更是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各项体征,在关注患者身上各项管路的通畅的同时,还要避免因俯卧带来的面部压迫。通常一名患者需要4小时左右翻身一次,但遇上患者需要进食、透析、排泄等各种情况,不得不更加频繁地翻身,有时一位患者一天要翻数十次,而每次都需要6名医护人员同时上阵。
重症病区的患者不仅肺部感染情况严重,更是有各种原发疾病,对他们的治疗是在新冠状病毒诊疗指南和规范下进行个体化诊疗。在诊疗方案中,医生还得操心每位患者每天的营养供给,每餐配餐的热量、营养素、电解质,都要考虑。重症病区医生还专门买了个小电饭煲,医护们轮流“掌勺”,为无法进食固体食物的患者煲粥汤,以改善患者的口味、提高食欲保障营养。
付守芝还常常用“精神胜利法”鼓励患者,“你看,那个谁,进来时肺全白了,现在不照样出去了嘛?”从1月27日重症病区接收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以来,截止2月29日,共收治70名患者,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1/3,目前已经有40余名患者出院或转入普通病区。
身先士卒,带出一支正能量满满的团队
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途径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气管插管这种重症医学科常用到的医学手段,在这个时候更是危险。
“让我来,你们站那边。”付守芝记得,重症病区第一位插管的患者有些“麻烦”,这位患者体型肥胖、短颈、气管开口声门高的困难气道,而且他肌张力高、呛咳严重,每一次呛咳,都意味着大量的带有病毒的气溶胶产生。虽然气管插管这种操作,放在以往,对于ICU团队里任何一位医生而言都能胜任,但付守芝仍是亲自上阵。穿上“太空人一样的”三级防护服为重症患者插管,不仅考验医生的操作经验和手感,对于付守芝而言,更快、更精准,不仅是减轻患者的负担,更是减少患者呛咳,保护周围的同事。此后,每一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操作,付守芝都往自己身上揽。
新冠肺炎患者耗氧量大,医院原有的供氧站的常规供氧无法满足病区内的大量消耗。重症监护病区只好用一人多高的氧气钢瓶应急。氧气钢瓶由物业人工搬运到重症病区楼层,需要时医护人员压要一瓶一瓶搬到病房安装。“每天30多个钢瓶,每个差不多50斤,”付守芝说那时候医护人员天天穿着笨重的防护服轰隆隆地滚钢瓶,那时医护人员苦中作乐说是天天在病区“撸铁”。后来,医院新建了一座氧气站,可供40多台呼吸机同时开机使用,专供重症病区。付守芝特意在晨会上提及后勤团队那三个不眠不休抢建供氧站的日夜,“不仅仅是我们,所有人都在拼命。”她鼓舞团队说。
1月28日,第二批上海援鄂医疗队抵汉,其中148名医护人员进驻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上海著名的重症医学专家李庆云、王瑞兰成为了付守芝重症病区的战友。在第一次进入病区前,付守芝和王瑞兰相互在对方防护服上写下了“女神”,她们合影说:“战胜瘟疫的女神,加油!”参加过17年前那场战役的李庆云则在衣服上写下了“战神”。
“上海的专家和团队给了我们无私的帮助,”付守芝说,后来网上有关于双方医疗队不和的谣言,还没等她发言,团队里新媒体玩的更好年轻医护们纷纷在微信、微博上晒图、写文,力挺上海队。“我们是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团队,”付守芝自信地说。
已经连续奋战一个月了,团队无论是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已经透支。她作为团队领队人,更是一个家长。在病区里,她不允许队员过度透支体力,有时候过了交班时间还在忙的医生,会被她“赶下去”;在生活区,她在饭点要巡视大家有没有吃饭,剩的多不多;在每天的例会上,平时一贯严厉的她,会每天重点表扬一位医生。有医生私下吐槽抱怨穿防护服又笨又麻烦,她会四两拨千斤地说,“古时候打仗还穿那么重的铠甲呢!”“保护好自己,尽可能去救更多的人。”这是付守芝在这场战役中对团队的要求。
医患关系:每对医患都是生死之交
“我感谢医生护士,给我第二次生命。”2月8日,66岁的梅女士,是武汉市第三医院第一位从重症病区出院的患者。她出院那天,很多重症病区医护人员脱下隔离衣穿着白大褂自发地来送她,他们和患者一起自拍,一样开心。“很多时候,医生和患也是相互支持和鼓励的。”付守芝说。
从事重症医学科工作30余年,付守芝深谙医患乃生死之交的关系实质。2019年,一部以重症医学科为原型的微电影《守护者》在武汉市第三医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了首映礼,这是医院有史以来第一部纪实微电影,也是第一部由ICU里真实故事进行编剧,由医护人员本色出演、用纪实手法再现当时场景微电影。
当老年心梗患者独自躺在ICU病床上,因身边无家属照料而格外孤僻,医护一边细心照料,给她削苹果、读报纸、听音乐,一边背地里打电话和患者女儿硬杠,让她赶紧放下手里工作回武汉。“ICU和其他病区不一样,相对隔离,患者需要安全感,需要一些亲人会给予的关照。”付守芝说。
当团队刚刚遭遇一次医患矛盾事件,患者家属砸坏了ICU的大门以示对于“人去财空”的不满,把所有情绪发泄到医护们身上。一边跟着医务处进行繁琐的医患矛盾流程,另一边ICU来了一位几乎面临一样进退两难处境的患者,年轻女孩遭遇车祸,术后又出现两种严重的并发症。上ECMO,有一线生机,但后果不可预知;不上,患者太年轻,太可惜。而ECMO的费用,也绝非一般家庭能够承受,家庭成员内部存在意见分歧,该怎么选择?付守芝团队决定放手一搏。“医患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等,存在理解偏差,也有可能上升医患矛盾,但上一次的遭遇,患者和家属的不理解,不能成为我们的阻碍。”
“很多时候,是患者给我们更多的感动,”付守芝说。原本很多ICU出院患者习惯定制一面锦旗来感谢医护人员,“虽然很开心,但不提倡,我心疼患者花冤枉钱。”后来,ICU推行了“微笑换锦旗”行动,即患者出院如果想感谢医护人员,就同医护人员留一张微笑合影。如今,ICU缓冲间四面墙,全都挂满了微笑的合影。这样一张张暖心的笑脸,也是重症监护病区一道温馨的风景。
毕生追求:不留下任何一个生命的遗憾
从医近30年,她从死神手里拉回许多命悬一线的患者:高空跌落的留学生、8楼坠下的男童、被火车撞击全身多处受伤的行人、喝下整瓶农药的妇女……
面对很多错失生命的人,她感到痛心。“如果当时他们身边有人懂得急救,在第一时间做心肺复苏,本可以救回来的。”付守芝说院前的自救和互救对成功抢救至关重要,这让她更加迫切想要开展免费培训,普及急救常识。
从2014年开始,付守芝先利用周末时间在光谷片区的小区广场、街心花园做急救知识讲解和演示,但大多数人更像是在看热闹,并无心学习。这让她感到普及之路从一开始就异常艰难。她没有因此放弃,而是转变方式,从大学生入手,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经过培训的大学生不仅可以普及给社区,走向社会以后,还能将急救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一次,急诊科接诊了一位在家突发心跳骤停的女大学生,而这位女孩的父亲,正是听过付守芝急救公益课的一员,他不仅第一时间正确拨打出120电话,更是持续对女儿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直至急救人员到达,最终,这位女孩得救重返校园。这件事对于付守芝鼓舞特别大,“院前急救知识普及,也是我们医生的职责所在,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如今,付守芝培训形式越来越丰富,包括志愿者培训、急救知识讲座、知识竞赛、舞台情景剧等。培训团队也由最初的她和急诊护士长两人,扩展到5个小分队,他们在各大高校、企业、社区、工地等地巡回“表演”。5年来,受她影响、接受培训的市民超过5000人次。
- 标签:卡农电吉他谱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