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黑白铸就绵延五千五百年的彩陶世界——“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一瞥
红黑白铸就绵延五千五百年的彩陶世界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一瞥
距今8000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烧制出了中国北方第一批彩陶。此后,彩陶广泛出现于黄河、辽河、长江等流域的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而黄河上游甘肃地区彩陶最为发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
从12月25日起的一年内,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您可以了解到延续了5500多年的甘肃彩陶历史,领略在世界远古艺术史上出类拔萃的彩陶的魅力。
一 色与形的纹饰天地
展厅里,195件(套)精美的史前彩陶,共同组成了一个迷人的彩陶世界。
甘肃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了众多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作为这些早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彩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它在绵延数千年后,随着青铜文化的崛起与繁荣,逐渐沉寂于黄土地下,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重新被发现。
环顾展厅就不难发现,在彩陶的世界,红、黑、白是不变的色彩,变化的是图案。从最初简单的一抹,到后来令人炫目的纹饰,从直线到曲线,从漩涡纹、网格纹、锯齿纹,到葫芦网格纹、四大圆圈纹、回形纹,彩陶经历了5500多年,为中国美术史掀开了辉煌的第一篇章。
提起人面鱼纹盆,您一定不陌生,它就是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代表作。仰韶文化的彩陶,在打磨细致的泥质红陶上绘画,大量使用黑彩,常见宽带纹、直边三角纹、圆点纹、垂弧纹、鱼纹、花瓣纹等。记者注意到展柜中的一只小口尖底瓶,个头不大却异常精美。作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这只尖底瓶绘的却是漩涡纹。说明牌介绍,这件尖底瓶的纹饰,比同时代同等大小的彩陶器装饰图案要繁缛、华美,表明它可能不是日用品,而是具有某种特殊的功用。专家说,这件尖底瓶属仰韶晚期,漩涡纹的出现对稍后的马家窑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专家的话在展览中不断被展品印证。距今5000—4000年前,马家窑文化崛起、并臻于极盛。这个时期的彩陶,色彩是红黑白共用,图案繁缛多变,线条流畅细致,形成了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因而被誉为“彩陶之王”。一只漩涡纹四系罐,小口大肚,是一个储藏用的陶瓮,罐口外侧有4个钩状的钮用以加盖封口。它的表面大部分都用黑色画上了大小不等的漩涡及水波纹,这流畅的线条与精美的构图,使其成为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
整个展览上,有一件“卓尔不群”的展品——嵌绿松石回形纹大耳罐。作为彩陶衰落阶段的器物,它的不凡在于其别致的造型:它的双耳与罐腹上,粘贴着大小不等的绿松石片和贝壳片,左右对称,排列整齐,远远看去像是穿着“小短裙”。
二 大自然的生命组歌
史前先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是无与伦比的。他们把花鸟鱼虫、太阳、动物、人,都画在了彩陶上。
展览用“花叶繁茂”表现花瓣、叶子、果实、葫芦等植物纹的形态特点,用“鸟乘风行”展示鸟纹的形态与演变特征,用“水生一族”表现鱼纹、蛙纹等水生生物的形态及变化特点,用“驯化与野生”展示了猪、犬、羊等家养动物和鹿、兽、蜥蜴等与畜牧、狩猎生活有关的动物。这些形象有些是单纯的艺术装饰,有些则蕴含了信仰内涵。其中的太阳、植物、动物和人形纹饰展示了人们生息之地的自然生态。
展品猪面纹细颈壶的肩腹部,连续绘出了四只猪脸。每只猪与旁边的一只共同拥有一对眼睛,形象生动、构思巧妙。家猪是先民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这件彩陶壶或许就是原始农业开始繁荣的证明。
在这个颇具“表情包”潜质的陶壶不远处,有一只“低调有内涵”的罐子——人兽纹罐。与其他品相完好的陶器相比,它实在其貌不扬,口沿处还有好些豁口,但请注意它身上的图案:两侧分别画了一个人和一只动物,人与动物的腰部都有一层厚厚的包裹物,显示出人与这只动物的密切关系,动物造型很像是马。但这一时期马匹还没有传入中国,国内各遗址都还没有马骨出土。因此专家推测,这只与人有关的动物,有可能是狗。
三 史前人的精神家园
上古时代,原始信仰是人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彩陶纹饰中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就是鲵鱼纹和神人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将自然生灵与人结合起来,体现了原始信仰中灵魂互通的朴素思维。
鲵鱼就是娃娃鱼。展柜中的鲵鱼纹瓶,鲵鱼是人脸形象,双目圆睁,张口露齿,身体弯曲扭转,遍布鳞片状的网格纹。两侧绘有爪形纹,形象写实生动,具有鲵鱼、人、蛇三者组合的特征。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形象。
展厅中造型最为奇特的展品,非“人形罐”莫属。这只人形罐将罐体完全塑成了人体,人的双臂就是罐子的双耳,一双穿靴的大脚就是罐底。彩绘纹饰表现了人物的服饰特征:上衣为陶器底色,衣摆掖进用黑色网格纹画出的裤子里,膝盖以下的裤腿又收进了以折线装饰的肥大靴子里。人的脸部涂黑,双耳打孔,眼睛原先应该镶嵌着石质的眼珠,但已脱落。观者无不为先人巧妙的构思点赞。专家说,这只人形罐的造型与彩绘显示了河西走廊游牧部族的衣装特点。
同样体现河西走廊上文化交融的,还有“哭泣纹人头形器盖”。这件哭泣表情的人像雕塑,其实是一个陶器器盖顶部。它以雕塑和彩绘两种形式,表现了一个哀伤者泪流满面的形象。哭泣者披着长发,面朝天空,眉眼向两边下撇,嘴唇紧绷,再加上双眼垂下的眼泪、鼻孔流出的鼻涕,将一个哭泣者的哀伤表现得精准生动。专家说,哭泣者很可能是在为逝去的亲人哀悼,这种哭泣形象的小陶器,有可能是安放在死者墓前的祭品。另据史书记载,草原游牧民族,匈奴人和斯基泰人在哀悼死者时都有用小刀把脸划破,让血和泪一起流出来,表达哀伤的习俗。河西走廊临近草原,可能也有这种习俗,哭泣者塑像面部的泪痕也可能夹杂着血痕或伤痕。
甘肃彩陶由兴起到衰落,延续了5500多年的沧桑岁月,绘写了一部华美绚丽的彩陶发展史。彩陶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而且表达了上古艺术创作者们的精神信仰和美学追求。走进“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就可以看到用泥与火、线条与色块铸就的彩色世界,感受到史前先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报记者 李韵)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