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也要避孕!推荐这3种避孕方式
哺乳就是“天然避孕药”!
如果这话你信以为真,那么请做好喜提“二胎”或“三胎”的准备吧!
哺乳期只是“不易怀孕”,生育能力降低,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生育能力!
哺乳期最有名的避孕方法是LAM,俗称哺乳期闭经避孕法,但是它却需要满足3个严苛的条件:
其一:产后6个月内;
其二:纯母乳喂养,这主要强调没有其他食物包括水,来影响母乳喂养的量和频率。白天两次哺乳间隔时间不超过4小时,晚上则不超过6小时;
其三:月经周期还没有恢复。
只有在同时完全满足以上3个条件的情况下,LAM避孕率高达98%。但若不能完全满足以上条件,意外怀孕的几率仍然很高。所以为了避免意外怀孕发生,不推荐此方法!
而且产后排卵的恢复,与是否哺乳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母乳喂养,最早产后四周即可恢复月经来潮,开始排卵,而母乳喂养的宝妈,30%的人会在产后3个月来月经,50%左右的哺乳妈妈产后6个月前后月经复潮!
虽然哺乳期催乳素水平较高,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排卵,但是不来月经并不代表没有排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哺乳期首次排卵就经常发生在产后首次月经前,这就是很多妈妈在月经尚未恢复就不知不觉“中奖”的原因!所以,不要等到月经恢复才开始避孕哦!
如果哺乳期意外怀孕,对有些宝妈来说,并不是件好事,甚至可能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产后2年再怀孕,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要知道,女性在生完宝宝后,身体是非常虚弱的。这段时间,妈妈们不仅需要调养自己身体还需要给宝宝哺乳。当过妈的都知道如果宝宝好带,能喝能睡,那妈妈会轻松点,但如果小宝是个难伺候的主,白天睡晚上闹,黑白颠倒或是孩子只认你,一放就醒要抱着睡等,家里再没有可搭把手照顾的人,那妈妈就有苦吃了!
如果这个时候,再来个意外怀孕,无疑是加重了妈妈的负担,使其更加身心疲惫!
另外产后妈妈身体机能恢复需要一段时间,比如以整个产褥期变化最大的子宫来说,它的恢复就大概需要6周左右,间隔过短的时间再次怀孕,如果受孕的胚囊着床在尚未完全复旧的子宫内膜上,这时候做人工流产手术就容易出现子宫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即使你坚持要继续妊娠,也有可能遭遇流产、早产等症状,从而给健康埋下隐患。特别是对于剖宫产的妈妈来说,危险性就更大,疤痕体质的宝妈就存在子宫破裂等风险。
既然不适合怀孕,那就要避孕,可哺乳期担心吃避孕药会对宝宝有影响,那选择什么样的哺乳方式最好呢?
哺乳期避孕要遵循安全有效,不抑制乳汁分泌,同时不影响宝宝健康三个原则,所以在避孕方式方面可以选择这几种:
- 工具类避孕
哺乳期最好选择工具类避孕方式,例如女方可以选宫内节育器(上环)。这种方法可在产后2天内或产后4周后进行。
- 药物类避孕
常见避孕药物多为复方避孕药,包含孕激素和雌激素两种成分,其中即使是中小剂量的雌激素也会抑制乳汁分泌,影响母乳喂养,因此,哺乳期要选择药物避孕,只能选择含孕激素的避孕药,比如短效避孕药。但风险就是,忘记了吃。
如果宝妈有乳腺癌病史,则不建议使用复方短效避孕药避孕,有铜过敏者,就不要选用有铜避孕环,可以改为激素类避孕环或采用避孕套来避孕。
- 皮下埋植避孕法
还有一种皮下埋植避孕法,相比安全套、短效避孕药,既方便避孕效率也挺高,能高达99.95%。这种方式是将避孕针注射入体内,然后通过管子里缓慢释放的孕激素来阻止精子入宫,抑制卵巢排卵等来达到避孕效果。如果不适,或想怀孕,可随时取出避孕针,有效期可达3-5年。
其实还有一种避孕方式,就是男性避孕药,也就是给男方吃的避孕药。临床使用结果有效率在99%以上,但是由于这个药副作用比较大,所以还在研究阶段,没有推广应用,很期待几年后可以得到大量的推广。
总之,哺乳期的宝妈们由于处于特殊的时期,避孕需求也比较特殊。所以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避孕方式,这样才能在哺育宝宝的同时,更好地享受二人世界的甜蜜。
SQL Error: select * from ck.***_ecms_news where classid=3 order by rand() desc limit 3 http://www.cityruyi.com/lm-1/lm-3/11955.html- 标签:,实心球教案,弑神诀,莫莫莫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
-
哺乳期也要避孕!推荐这3种避孕方式
哺乳就是“天然避孕药”! 如果这话你信以为真,那么请做好喜提“二胎”或“三胎”的准备吧! 哺乳期只是“不易怀孕”,生育能…
-
警惕!这3种小家电20秒就能把孩子烫伤,每个家里都有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数据显示:家中是发生儿童意外伤害最多的场所。而在发生的意外当…
- 这样吃鱼,才能帮助宝宝大脑发育
- 宝宝爱摸JJ,爱夹腿,是性早熟吗?要不要阻止?
- 12岁前,别只关注孩子成绩,帮娃养成这4种能力更重要
- 想摧毁一个孩子,吓唬他三次就够了
- 这个病春季高发,跟感冒症状相似,家长要注意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