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 埋名三十载铸就深潜重器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荣誉
中等个头、头发花白,讲话思维清晰、笑容和蔼可亲,出现在科技日报记者面前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看上去和一位普通老者并无二致。
而这平静笑容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段惊涛骇浪般的过往。
34岁,他投身中国核潜艇研发事业;46岁,他参与设计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64岁,他亲身登艇指挥极限深潜试验;如今95岁高龄,他仍坚持工作,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2019年9月17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黄旭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都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我无怨无悔!”黄旭华动情地说道。
使命必达,用土办法干成大事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59年,毛泽东同志一声令下,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彼时,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向我国施加核威慑,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自己动手造。
“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是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回忆道,1958年夏,他被调往北京,参加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论证与设计工作。
整个核潜艇研制团队只有29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加之,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国外技术对我国严密封锁,研制核潜艇的难度,可想而知。
怎么办?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我们的办法叫骑驴找马。如果连驴也没有,那就迈开双腿先上路,绝不能等。”黄旭华回忆道,工作启动后,团队上下开始大海捞针、遍寻线索,甚至“解剖”核潜艇玩具模型,研究核潜艇的内部结构。
在设备紧缺的情况下,黄旭华和同事只能用土办法,去解决尖端技术问题。他们用秤砣称设备,为确保潜艇的重心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黄旭华要求,所有进艇设备、管线都要过秤,重量值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之后,数以万计的设备重量被一一登记在案,这一工作持续了若干年。
功夫不负苦心人。“斤斤计较”的土方法,让数千吨的核潜艇的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分毫不差。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
隐姓埋名,三十载青丝变白发
“因为工作需要保密,整整30年我都没回过家。离家时我才30出头,再见亲人,已是60多岁的白发老人了。”黄旭华感慨道,自己并非不想回去,只是不想让组织为难,父亲和二哥病重时都没回去探望,这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1957年,黄旭华去广东出差,经组织批准回老家看望。离家时,母亲叮嘱他:“现在社会安定,你的工作也稳定了,记得常回家看看。”黄旭华满口答应,不曾想,兑现这一承诺竟用了30年。
30年里,黄旭华在信纸这一头,父母亲人在信纸那一头。啥工作不谈、在哪儿也不说,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有归家。在乡亲们眼里,黄旭华成了典型的“不孝子”。
“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谅解、要理解。”1987年,黄旭华93岁的老母亲通过杂志得知有家不回、下落不明的三儿子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随即召集家中子孙,郑重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她不曾想到,被家中兄弟姐妹们埋怨“不要家、忘记父母的不孝儿子”,原来在为国家做大事。
此后第二年,黄旭华赴南海参与深潜试验,顺道回广州探望老母亲。彼时64岁的黄旭华已双鬓斑白,30年后再相见,母子俩对视竟无语凝噎。
自古忠孝两难全,在黄旭华看来,“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打造重器,深海练就傲世本领
从1970年到1981年,我国陆续实现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十年磨一剑,中国核潜艇研制进展,被写进世界核潜艇发展的历史。
大国重器,沙场点兵分高下。黄旭华说,核潜艇只有潜入深海才能隐蔽自己,才能完成在第一次核打击后保存自己,并进行第二次核打击,从而实现战略威慑。这意味着,核潜艇的下潜深度,决定了其战斗力的发挥程度。
时不待我,只争朝夕。
1988年,我国核潜艇研制迎来关键节点——首次极限深潜试验。而此前的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进行同一试验时,因事故沉没,艇上129人无一生还。一时间,参加试验的战士情绪低落,还有不少人写好了遗书,面对紧张氛围和巨大压力,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下潜。
那一年,他64岁。
“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要承受1.5吨的海水压力,艇体任何一点结构、材料、设备达不到要求,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至今,黄旭华依然对当时的下潜情景记忆犹新。
100米、200米……一个深度一个深度地潜下去。接近极限深度时,一米一米地下潜。“咔咔、啪——”巨大的水压挤压舰体发出声响,100多名参试人员全神贯注。彼时,黄旭华镇定自若,记录各项实测数据,获取了大量一手珍贵数据。
成功了!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人群沸腾了。
作为世界上首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十分激动,即兴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
痴乐其中,老骥伏枥壮志依旧
“‘痴’和‘乐’两个字是我一生的写照。痴迷核潜艇,献身核潜艇,无怨无悔;乐观对待一切,在生活与工作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苦中有乐、苦中求乐、乐在其中。”黄旭华如是说。
1988年,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将国家使命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退岗不退休,几十年来,黄旭华言传身教,培养和选拔出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
黄旭华说,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当好“啦啦队”,给年轻人鼓劲、加油和支持,必要时可以当场外指导,不当教练。
60余年风雨兼程,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从未停歇。作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的名誉所长,直到今天,95岁的黄旭华仍然每天8点半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一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
黄旭华常用“三面镜子”勉励年轻人,一面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一面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一面照妖镜,去伪存真,取其精华为我而用。他说,眼下,世界范围内技术竞争非常激烈,在国防科技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科研工作者们任重道远。年轻一代,一定要坚定信心,迎头赶上。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