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幸福从心开始_文化频道_凤凰网
“明星心理咨询师”李子勋此次来金沙讲坛,从他最得心应手的婚恋问题开始,为成都听众条分缕析变革时期50后、60后、70后的婚恋关系,最后归结“所有的关系都是从自己引申出来”,所以,从内心开始,当你对自己百分百地接纳,你就抵达了幸福。
李子勋,四川人,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109位心理督导师之一。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心理》《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专栏作家。
李子勋的到来再度掀起金沙讲坛的热潮。记者提前40分钟到,场内早已座无虚席,没过一会儿,过道、前的空地就被陆陆续续赶来的人填满。“明星心理咨询师”的头衔果然名不虚传。
李子勋对于成都听众又多一层亲切,因为他是四川人,又在华西医科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习,毕业分配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1988年半出家开始心理咨询工作,在央视12套推出的《心理》节目中,李子勋成为出镜率最高的心理咨询师,有评论称,与其说是那档节目令李子勋脱颖而出,不如说是李子勋成就了心理关注类节目。温文尔雅,是李子勋留给观众的总体印象,然后还有“幽默风趣、睿智渊博、可爱亲切”等评价,最重要的,有观众说李子勋让人觉得“温暖、安全”。
李子勋穿过人墙进入报告厅,场内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没有任何暖场,气氛直接就达到,这似乎就是明星的魅力。李子勋衣着随意,脸上一直挂着轻松亲切的微笑,大部分时间都斜靠在一边,一句“讲点什么呢?”逗乐了全场。自始至终李子勋给人的感觉不是来这里作古正经地讲课,而是和大家摆龙门阵,他的普通话还带着明显的四川口音。这使他的表达自然保留了四川话的俏皮和调侃。
这场的主题,李子勋还是从他最得心应手的婚恋问题开始,他表示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清的话题。功成名就、执业经验丰富的李子勋,看不出一点权威的自负和自傲,他的表达反而总是显得小心翼翼、留有余地。李子勋说过:咨询师不是,每个人也都不可能决定别人怎样思考和行为,我们不能知道每一个个体该怎么生活,比如夫妻闹着要离婚,他们是不是一定要和好才好?但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内在已有的资源,有自组的能力,有一个自适应过程,我们只要推动他的自组就可以了。心理咨询会保持中立,不做对或错的判定。
能在这样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到处充满“语言秀”的年代,李子勋能保留这份谨慎和,不能不说是一种大智慧和大悲悯。
站在这里我是以家乡人的身份来跟大家分享、交流一些有关家庭的学问,因为东方文化、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家国天下,对家庭的珍视是我们文化的核心。家庭是社会结构的细胞,现在讲和谐工程,我们特别希望每一个家庭都幸福,都稳定,都和谐,这样才能有个和谐的社区,和谐的城市,才会有一个和谐的中国,当然中国也会引导着世界的和谐。所以我们还是从家庭开始。
我要讲一下变革时期的婚恋关系。我们知道,在成都这个地方,或者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同年代的人对婚姻的理解是不同的,婚姻的稳定性也不同。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相对来说婚姻稳定性要好得多,因为那时比较传统,更少受的个人主义文化影响,那时中国人都追求集体主义,比较随大流,再加上他们结婚的70年代经济不太好,只有结婚单位才会给房子,而且很多人类的要件都和婚姻密切相连,所以那时婚姻非常稳定,在这样的文化下哪怕吵架、打架,绝不会想到要离婚,因为结婚是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社会的福利必须在婚姻里才能够得到。所以,50年代生人的离婚率非常低。
60年代有些不同,因为他们出生时正好是困难时期,没有吃的,所以他们更多地关注财富、物质,到了后期“”又让很多人多少产生一些无的,比较个人主义。心理学一直研究儿童时期对成年以后的影响,想想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人,普遍来讲他们小时候物资比较匮乏,所以他们创造的社会文化就是精英文化,就是成,就是利益最大化,就是发展,就是刻苦读书,就是发展我的事业,挣更多钱,得到更多保障,拿到更多物质,所以这30年出生的人现在让我们的中国变得非常富有,这30年生的人对中国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财富的奇迹。
线年代的人进入婚姻时已经是80、90年代了,那时物质比较饱满,后更多的文化随着好莱坞的电影,肯德基汉堡可乐等来到中国,中国从家文化慢慢偏移到了个人文化,每个人越来越强调自己的、边界以及和他人的不同。当然传统永远是会胜利的,因为我们是在这个文化背景里长大的,个人主义可能在年轻人那里呈现得多一点,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无一例外还要回到我们传统文化中去。
通过婚姻调查我们发现,家庭的幸福感随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递减。这一方面由于我们有了更多快乐的资源。过去我们要快乐,只能跟太太或丈夫在家里才快乐,但现在你看成都满街都是让人快乐的地方,酒吧、卡拉OK厅、舞厅、电影院、剧场,戏剧、话剧、音乐剧,反正让我们爽的事情很多。所以夫妻之间对快乐追求的就减弱了,不再是原来那种唯一。我在“”后下乡,我们跟农民一块做工,每天就听他们讲怎么跟老婆开心,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电影院,老百姓的娱乐就是夫妻娱乐,这是最好的低碳的不用花费的娱乐。所以那时他们的婚姻非常稳定。
离婚本身是一个文明的进步,但离婚率太高会削弱家文化,对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稳定性有影响。所以心理学家也好,社会学家也好,部门也好,并不希望大家都去离婚。
我们看到60年代人的离婚率高于50年代人,而70年代人的离婚率可能是在三个年代里最高的。想想70年代人的青春期,已经是1985年以后了,这时中国已经人人可以吃饱饭,农村也可以吃干饭了,我下乡时农村永远喝粥。70年代生的人青春期的时候,他们开始接纳这个世界,形成审美,包括情爱思想。这个社会是欣欣向荣的,我们的国家在中越来越朝气蓬勃,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充满快乐奋进的。所以70年代的人是富于探索的,因为他正好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分界时期。
他们的成年期差不多是90年代。成年期决定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教,决定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将为什么样的事业献身。70年代出生的人处纪变革期,他们是富有创造性和的一群人,但他们内心还常保守,往往靠媒人和朋友介绍,20来岁就结婚了。他们很快发现这个世界变得比他们想象得要快,发现比他们小一两岁的人要交好多朋友才嫁,才结。他们有了巨大的感。大家还记得那个时代吗?那时你要跟一个女孩交朋友,你要是不干了,那就是不好,作风不正派,是始乱终弃呀。70年代的人婚姻不稳定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正好处在这样一个历史变革期,很多社会中未曾解决的情结都要在这群人里呈现出来,不能怪他们。
10年前我做性教育,曾经对婚姻做了个调查,那时主要以60年代人离婚为主体,但很快发现70年代人婚外情和离婚率都蛮高。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愿意把中国的80年代和美国的60年代比较。美国60年代就充满着传统与现代分界,资产阶级穷人利益,保守,反对任何和现代,所以一大批60年代出生的美国人开始,从性到摇滚青年到流行,要传统压力,产生一代新兴的力量。这些人长大了,就是现在的奥巴马、布什、比尔·盖茨,他们了今天的美国,一个更加美好、、的美国。
我国的80年代也出现了很多。那时中国3∶0胜科威特,我们从校园里翻墙下来,跑到人民南毛像下面欢呼。女排比赛每次拿到冠军,我们彻夜狂欢,那种对中国的喜悦和自豪,展现出80年代新锐的力量。
对80年代以后的婚姻我们现在已经在做调查,分析,他们的确处在一个边界点,他们既像传统的中国人,骨子里又充满着不传统的想法。有心理专家和婚姻专家预言,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孩子在婚姻这件事情上注定充满着挣扎和痛苦,要说现代吧,他们还受到了父母和社会很大的传统影响,要说传统吧,他们又回不去了,因为四周已经变得五光十色,不再是过去那种只有一个电影院,一个茶馆,只能喝大碗茶,只能聊天的情况。对心理学家来讲,这是正常的,这个社会就像美国曾经经历的一样,会从一个极度不稳定的婚姻关系又慢慢经由80年代出生的人,经由90年代出生的人,又回归到更的。
现在我们去美国或欧洲、采访的时候,发现那儿的婚姻稳定性很高。2000年前后,我曾跟一个美国女主持人共同做一个关于离婚的节目。她说中国人的婚姻,“我从来没看到哪个国家的人对婚姻是如此的随意。”她说在美国,结婚以前是很随意的,但一旦结了婚一般轻易不会离婚,美国人百分之七八十教,你向主宣誓要不离不弃,终身相依为命,要彼此相爱,所以离婚是。她觉得中国人对婚姻的严肃性不够,结婚太随意了,还不怎么知道对方是谁就结了,离婚也很随意,还不知道对方到底错在哪儿就离了。
当然我们有传统文化保驾护航。每个想离婚的中国人其实都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说宁拆10座庙不毁一桩婚,对吧?在心理咨询里我们彻底贯彻了这种,离婚的夫妻来咨询,我们内在逻辑都是要把他们搞得不离婚,告诉他们其实还可以试试。我们面对的更多是男人有婚外情,太太问怎么把男人搞回来,就是不让他走。我们会出好多好主意,最后让这个男人觉得离不开太太。
心理学是追求幸福的科学,不是找麻烦的科学,我们是解决问题并且达成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尤其是跟自己和谐,你跟自己的关系搞定了,跟丈夫的关系就搞定了,跟孩子的关系就搞定了。往往我们引导一个来访者处理婚姻问题的时候,要先探索他内心对自己的态度。
所有的关系都是从自己的关系中引申出来的,所以讲到和谐,婚姻,每个人都要想想,我喜欢自己吗?如果按照100来算的话,我有百分之多少喜欢自己呢?我不喜欢自己的那部分是不是造成我在人际中的困境,造成我在婚姻中没有幸福感,造成我在教育子女中缺少温暖和坚定呢?只要你这样联想,你就开始百分之百地喜欢自己,无条件接纳自己。这时你就突然发现你可以接纳你的先生,你的孩子,也可以接纳这个社会了,然后你发现其实你挺幸福的。因为你接纳了自己以后,内心变得和谐了。
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生人有一个心理的关,心理学说“统一性危机”,即孩子14岁、15岁时突然强烈地希望得到认同,特别渴望做一些事情让大家喜欢他,赞美他,他就把内心不能满意的东西消除掉。那30年生的人都有明显的统一性危机感,许多人一辈子都有心理缺损,会在人际关系、婚姻关系、跟子女的关系里出现很多痛苦和纠结。所以这三个年代出生的人都拼命地要和别人一样,隔壁家开宝马自己开桑塔纳就觉得有点不舒服。
话又说回来,其实幸福感是从我们内心开始的,内心的幸福感又跟社会有关系,当我们的社会是幸福的,我们的内心也差不多是幸福的。有一个风景理论,比方说,如果我们把成都建设成一个人文很温暖、天堂般的花园,很多人内心的纠结会通过对的认同而治疗,就像不想恋爱的人到丽江就想谈恋爱了,因为人们约定俗成地认为那儿是谈恋爱的地方。这就是人和的认同过程。所以在座的成都人一定要努力为成都的健康、节能、低碳、人性化、自然、安全、生态贡献力量,因为你在帮助它变得美好的时候,你的心理问题就随之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