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基层之治】 基层治理,瞄准“痛点”才有效
【大国小鲜@基层之治】
法制网特约评论员 徐代军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基层治理,错综复杂,如何有效善治?如何让基层治理工作更具有时代特征,进一步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全国各地进行了有益探索。
近年来,在抓好基层治理的进程中,各地走出了不少因地制宜的“新路”。比如,苏州市吴中区城南街道桂苑社区香溢澜桥通过创新红马甲志愿队伍,每周3次“扫楼”宣传,打造了吴中区第一个“无诈示范小区”;上海杨浦区江浦路街道通过围墙交界地带拆除、三社区合而为一、修建纳凉亭和健身步道、增加固定车位等一系列的“微更新”改造活动,利用有限的空间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杭州法院通过“一码解纠纷”“调解云平台”等妙招,用大数据赋能矛盾纠纷化解;浙江义乌通过“党建+单元+警务”苏溪共治模式,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南昌通过打造“两中心一体化”运作模式(反诈中心和联战中心,实行一体化、实体化、实战化运行),形成了市局统建、专业主战、县区联战、警民同战,横向融合、纵向贯通,主力行动、全警参与的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警务新格局共同体,大力推动了信息网络领域安全的长效常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基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着力。以往,在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的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究其原因还是对基层治理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刻,尤其是为了某些“面子”而忽视了群众实际需要的“里子”,没有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瞄准“痛点”,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治理必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群众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入手。而要了解基层问题,就离不开深入基层调研,离不开走街串巷访问群众。此次“大国小鲜@基层之治”调研采访活动,深入基层,看各地解决“突出难题”和“关键小事”的做法,为梳理基层治理经验、总结基层治理模式,并复制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层治理,于细微处见真章。“痛点”问题的解决,追根溯源还是要从能够滴水穿石的小事做起,让群众看得见周围的“今非昔比”,让群众感受到身边的“日新月异”。需要分类分级列出“痛点问题清单”,探究解决之道,一点一滴攻克、一步一步解决,根除基层治理的“痛点”,将工作落实到岗、责任落实到人,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织密基层治理的网,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治理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创新社会治理要不断夯实基层这个根基。当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基层治理也需要与科技更紧密结合、融合,将更多的信息数据化,并通过对数据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准确把握群众诉求,精准施策,将智能化管理服务落到基层治理的实处。
基层治理,既要让基层有更多的烟火气,也要让旧巷老街中的民意能够及时传递。瞄准基层治理“痛点”,才能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标签:江苏盐城监狱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