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仇富”心理改?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仇富”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正如有评论所说,目前“仇富”心理实质不是在仇“富”,而是仇“不公”。对于民间的“仇富”心理,民企老总们在应当有所反思的同时,我们能不能从2500年前的老子那里获得智慧感悟呢?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告诉我们:“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界的规律,就好象开弓射箭一样,是瞄准目标有的放矢的,箭头高了就压抑低一点,箭头低了就升举高一点;弓弦拉得太满,则力量多余,就要损一点力,免得弦拉断了;弓弦拉不开,则力量不足,就要不一点力,免得箭射不出去。天道是最自然的,天生天杀,自动减省那些有盈余的,而补足那些不够的;这样就可以自然调节宇宙万物的平衡而获得长久。而人道的规律就不是这样。自从太极图流转后,人道就离天道越来越远,有极图之私越来越背离无极图之公,富的越富,穷的越穷,愈落后愈贫穷,愈繁荣愈富裕。人们为了保守一己之“私有”,往往是亏省那些不够的,以供奉那些盈余的,昧着良心巧取豪夺,损公肥私。在老子看来,有谁能够把自己有盈余的东西拿出来,去供奉天下呢?那就只有得道的圣人了。从商业道德的角度来讲,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商人就是道商。
商海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风浪不平。老子认为,“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79章》)。怨怨相报何时了,调和矛盾和仇恨的最好方法就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以德化民,以德感人,以德报怨,以德报德。你看,有道之士手上虽然执掌有借债人的借据凭证,而不去指责人家的无用和贫贱。有德者慈祥宽容,只是随缘地掌管着借据凭证;无德者刁诈可可,将会利用借据凭证去逼迫人家偿还债务利息,甚至夺取他人之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老子看到了天道虽然无亲无爱,却经常为善人带来大福报的规律演变。
历史上,孟尝君曾食客三千,当时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很穷,就托人来投靠了孟尝君。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没什么爱好。”又问:“有什么本领?”回答:“没什么本领。”孟尝君答应收留他。孟尝君的左右亲近,看他没什么本事,就让他住下等房屋,吃粗劣的饭菜。过了10来天,孟尝君问传舍的负责人,冯谖干什么?传舍负责人说冯谖很贫穷,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把长剑,他无事就靠着柱子,弹着他的剑,歌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孟尝君说:“给他吃鱼,让他住幸舍。”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长剑说:“长剑啊,我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无车!”左右的人都嘲笑他,又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就让给他准备车马,住上等的房屋。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长剑说:“长剑啊!我们还是回去吧!没有东西养家。”左右的人现在是厌恶他了。孟尝君问手下的负责人:“冯先生有亲属吗?”负责人答:“家有老母。”孟尝君就派人供应他的家用。从此,冯谖不再唱歌了。
有一次,孟尝君问门下的食客:“谁能为我到薛地收债?”冯谖自告奋勇。孟尝君就召见了他,为他准备好车马,整理好行袋,放好债券,就要上路,冯谖说:“先生收债回来,您要买点什么吗?”孟尝君说:“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冯谖到了薛地,把欠债的人召集起来,一一核对债券,依贫富能还的,约定时期,写在债券上,然后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穷人的债券都烧了。冯谖对众人说:“孟尝君之所以贷款给你们,不是为了利息,是为了你们的生活。但是君门客有数千人,俸食不足,因此不得不来收取利息供养门客。今天能还的要按期偿还,穷困不能还的,全部烧了。君对你们薛人的恩德,如此深厚。”百姓都叩头欢呼:“孟尝君真吾父母也!”
冯谖回去见孟尝君,孟尝君问他:“债收完了吗?为什么这么快?”冯谖说:“收完了!”“买了什么东西啊?”冯谖答:“您说‘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我想,您家中有用不完的珍宝,狗、马满圈,阶前全是美女。您缺少的是‘义’而已!我为您买了‘义’。”孟尝君问:“怎么买的义?”冯谖说:“薛邑是您的封地,对这里的百姓,您不想对自己的儿女一样对待他们,却像商人一样去榨取利息。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把不能还的债券都烧了,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为您买回了‘义’。”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事已至此,也没办法,只得让他退下。一年后,有人在齐王面前进谗言,齐王就让孟尝君回自己的封地薛邑。当离薛邑不到100里时,百姓在半途中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说:“先生为我买的‘义’,我看到了。”
人在得意之时,对“义”不重视,只有失意之时,才知“义”的可贵,冯谖为孟尝君买“义”,使他失意而不失“义”,这样才能阴与阳平衡,功与德和谐。相比之下,汉朝主父偃死时,无人为他收尸,明朝严嵩被罢官时,一路上没人卖给他东西吃,都是做官时不积德的恶果。
《淮南子》说:“东海有一种鲽鱼,总是并排而游;北方有一种娄兽,总是轮流捕食、守窝;南方有一种鹣鸟,永远是比翼双飞。这些鸟兽鱼类都知道相互扶助,更何况万乘之君呢?”如果我们能读懂《道德经》,能够真正理解老子“利而不害”、“合而不争”的大智慧,在商业经营与合作中,我们就能脱离自身的狭隘视野和束缚,予人以方便之心,宽厚之德,获得前所未有的,“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