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男性生理健康

新春走基层|医者:在抗疫中走过不平凡的2020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2-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医者:在抗疫中走过不平凡的2020

新春走基层|医者:在抗疫中走过不平凡的2020

随着除夕脚步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为迎新年做着准备,当千家万户准备享受春节的喜悦时,有这样一群人,放弃与家人的团聚,坚守在工作岗位。

2021年春节前夕,中国交通广播记者探访40余位奋战在一线的交通人,聆听他们的感人故事,感受他们节日期间的执着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今天我们走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一起认识一下药学部副主任魏京海、护理部迟巍和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奇蕊,聆听他们的故事。

坚守一线,保障防疫药品配备

提到药师,大家最多的理解就是药品的发放,除此之外对药师的工作一无所知,药师的工作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副主任魏京海看来,是一份神秘而神圣的职业,药品的发放仅仅是他们日常工作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药品不良反应的检测、药品质量的控制等工作。

在过去的2020年,对他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在小汤山医院负责药学工作的那段日子,对于常年和儿童打交道的魏京海而言,这一次要面对的是成人,而且还是特殊的病人,从个体差异到用药剂量,都让他的工作充满了挑战。10天的筹备时间,时间短任务重,魏京海开始和时间赛跑,在突破了重重困难之后,他和团队如期完成了各项看似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任务。在结束小汤山的工作后,再次回忆起这段经历,让他一直印象深刻,“我也算不负重托,交上了满意的答卷。“魏京海如是说。

出身军人世家的魏京海,在儿时就习惯了除夕和父母分居三地的生活,2021年春节,他最希望父母能身体健康,最感谢自己的父母和爱人对他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我叫魏京海,是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的副主任,2020年2月1日晚,一阵手机铃声打断了我原本规律的生活。电话那头,是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王天有的声音,他想征求我的意愿,是否愿意前往即将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负责药学工作。虽然我知道未来有很多的未知在等待我,但我还是毫不犹豫的告诉了王书记:“书记,我愿意,让我去吧!危难时刻,党员冲在前面,这个原则不能变,我一定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放下电话,面对家人,我就犯了难。每个人都有牵挂,没有人生来勇敢,平时工作忙,难得假期好不容易可以陪陪年迈的父母,陪陪妻子,这个时候又要和他们告别,而且我都不知道此行多久。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的家人非常理解我,也非常支持我的决定。2月3日,我带着收拾好的简单行装来到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报到。

我在儿童医院工作26年了,在我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我从来都很从容,但是这次,我面对的不是孩子而是成年人,成人的用药与儿童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当时没有人能估算出这里将收治多少病人,在这里我们不仅要负责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病药物的发放,还要负责一些患者原发疾病的药物发放。

10天,给我的时间只有10天,当时我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完成药品目录确定和药品采购储备,药品目录的梳理琐碎而繁杂,需要综合权衡,又要细致入微,只有10天,按通常经验来说难以想象。当时正逢春节期间,药品的采购难度很大。而且药品相比设备有效期短,相比食品适用对象窄,如果备药少了,有可能会造成供应短缺,影响临床治疗,备多了会造成资源浪费。当时我就暗下决心,给自己制定了近乎苛刻的目标:备即有用,绝不能用而不备!

时间紧,任务重,我当时和小汤山定点医院药学部主任李永林以及团队的18名成员一边梳理目录,一边向组织建议是否可以委派专家组进行指导,多医院多专业协调,找寻出更加优化的方案。终于,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我们如期完成了包括西药222种、中成药64种、中药饮片181种的药品备货,与目录品种相比,完成率95%,其中中药饮片及诊疗方案所需用药全部到货。

刚刚才送了一口气,马上我们又面临着新的难题,小汤山定点医院原有的药品发放流程是由医生开具医嘱后,药师配药,然后按时按量装在一个个塑料小碗中,由当班护士送至每位患者的床前。但是按照新的院感防控要求,现有发放方法肯定是不行的,既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又存在药物被污染的隐患。当时我组织药剂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充分讨论后,认为可以用一次性纸袋分装好药品,在袋子上标明用法和用量,再由管床护士分发至每位患者手中,纸药袋使用后即弃去,保证了物品单向流动减少交叉感染。当我马不停蹄地和临床护士们进行沟通时,得到的结果却是:“纸袋不行,每次发到患者手中之前,我们还会确认一下药品及数量,确保万无一失。如果是纸袋,我们还要打开袋子确认,增加污染”“就是,药品发放至关重要,万一弄错了可是大事。”“用透明的塑料袋吧,我们也不用打开了,一目了然,可以直接确认。” 两种方案,各有侧重,纸袋方便药师摆药但护士不方便核对,塑料袋护士方便核对但质地太软不方便药师手工摆药,会占用更多的摆药时间影响患者按时服药。

最后我们经过多番讨论还是选择了纸袋分装,但对配送流程进行了补充完善:药师调配时要加强核对,同时药师将药品交给送药人员时再次核对,病房接收时只做总体确认不再每袋核对,发现问题电话沟通解决。这样增加了在清洁区的核对流程,减少了病房交接环节的时间占用和污染区的核对工作。

“流程和制度是为人服务的,病人至上,就是要以患者心为己心,以临床满意为满意,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我工作秉承的原则。2021年新年之际,我希望我的父母身体健康,感谢父母和爱人对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有份执念的名字,叫“责任”

有人说,方舱医院里有中国最好的医患情。在北京儿童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迟巍看来,小汤山也是如此。迟巍作为北京儿童医院支援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在小汤山的每一天,都收获着不同的感动。让她没想到,自己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在小汤山还能经历那么多“第一次”。

当时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第一次取咽拭子,2020年3月8日是迟巍来小汤山的第三天,下午5点,本来准备下班的迟巍接到了一批待筛查人员即将入住的消息,取咽拭子是护士要完成的第一项工作,对于第一次采集高传染性病毒咽拭子的护士们而言,大家心里都有点恐惧,迟巍也是第一次,作为医疗队长,她第一个进行取咽拭子的操作,就在那一晚,面对着17个待筛查的病人,迟巍完成了34次采集工作,也给护士们做了表率,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此后,再也没有护士畏惧取咽拭子的操作了。

迟巍是个笑点低,泪点也很低的人,医疗队出征那天,是她女儿的生日,她对于不能陪伴在女儿身边充满了遗憾,但是女儿不经意间在朋友圈的一句话却戳中了她的泪点:榜样就在身边。

我在小汤山时,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有一个3岁的女孩,需要抽血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但第一针没成功,想请北京儿童医院的专业护士过去支援,当时我就去了,等我到的时候,我看到小女孩一直把手背在身后,听到扎针就大哭,一通乱蹦,当时踢掉了我的面屏。于是我就一步步,耐心做思想工作,承诺“只扎一针”,终于把小女孩安抚了下来。一针下去,血顺着针管出来了!临走前,小姑娘跟我击掌庆祝。“这是我第一次身穿防护服,眼戴护目镜,穿着双层手套,为小宝贝穿刺。‘一针见血’的承诺,真的压力山大,能成功太开心了!”

3月15日,医疗队出征那天,是我女儿的生日。我感到特别抱歉,不能陪女儿,女儿笑着回了一句:“我以前过生日,您也老不在呀”。有一天,我看到女儿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关于我的报道,配文是“榜样就在身边”。我感觉心里暖暖的。

在去小汤山之前,我没敢告诉母亲。4月3日,清明节临近,要去给父亲扫墓,我瞒不过去了。老人家听完说:“我就知道你一定有事瞒着我。这是好事儿,我支持!”4月23日,是父亲去世一周年忌日,我还是回不去。我计划定一束花,让爱人带过去,替我跟父亲说几句话。

“其实疫情当前,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这是我们国家伟大的地方,”我还记得给维修工人小杜把国旗贴在他左胸上,他说的那句“您这是为了让祖国离我的心脏更近吗?谢谢您!”“我们医护人员逆行是责任,但小汤山还有很多了不起的维修工人、保洁大姐、外卖小哥,他们靠的是勇气,更值得敬佩和尊敬。”

总有人对我说:看着你个头不高,怎么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我觉得自己是“真没干够”。“我今年47岁,党龄7年。来小汤山也好,平时也罢,都绝不是心血来潮,就是内心的一份执念。”

这份执念的名字,叫“责任”。

为了最初的梦想 努力前行

“03年非典的时候,我正值高三,是被大家保护的学子,当时,我就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冲在最需要我的地方。如今,如愿成为一名白衣战士的我,终于冲在了第一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着“公慈勤和”的儿医精神,践行着我最初的梦想。“这就是李奇蕊,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

往年的春节因为职业的原因,李奇蕊都要在病房中度过,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小患儿在一起,有一年的春节,一位8岁的小朋友在除夕给了李奇蕊一个自己用彩泥制作的小花,让她瞬间被感动,孩子的世界都是单纯的,是透明的,在这个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即便身患疾病不能与家人团聚,孩子们给医生和护士的关爱依然会让身为医护人员的他们充满了感激和感动。

2021年,身为医护工作者的她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祝福天下的人们都能平平安安,快乐每一天。

来地坛医院支援快一周了,今天终于正式进入新冠肺炎病房。进去前,我心里有些紧张,也有些期待。

我首先按照已练习多次的流程穿好“战服”。防护服有些厚重,走不了太快;戴着N95口罩,憋得厉害;护目镜的雾气让视线有些模糊,不过所有这些不适都在我意料之中。为了保存体力,我只能耐下心把动作放慢一些,呼吸也放慢一些,很快就适应并投入工作。

第一天到病房便遇到了一个小小的挑战。有一位老爷爷需要做胸腹CT,CT室在别的楼层,得转运。转运前,我跟队友们尽量预测各种可能的问题:途经楼道和电梯,要做好沿途消毒工作;这几天降温,楼道温度比病房低,给老人做好防护的同时要加强保暖;老人不方便讲话,怕他担心激动,途中要密切注意情绪。做好准备后,我跟队友一起协作,推病床,上下电梯,沿途消毒,帮老人整理被子,鼓励他不要害怕。整个过程虽然费力,却也很顺利。回到病房后,无法讲话的老爷爷用感激的眼神向我们表达了感谢,尽管有点累,但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对于一些重症患者,我们要仔细观察生命体征,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值班护士沟通细节,丝毫不能马虎。而对于一些轻症患者,则主要是“话疗”,会跟他们聊聊家常,内容琐碎而温馨,帮他们放松情绪。每次离开病房,我们都会给一个胜利的手势,给他们鼓励和信心,而回报我们的则是温暖的微笑与真挚的感谢。

结束病房工作,又到了很重要的一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