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女童商场偷拿玩具,亲妈报警:父母总以为给了孩子教训,孩子就会懂
关注
近日,佛山南海警方接到了一通报警电话,被举报的嫌疑人只有7岁,而打电话举报她的,居然是她的亲妈。
到底这个孩子干了什么事,让亲妈如此大义灭亲呢?
原来,这个孩子偷了商场的扭蛋玩具,被商家叫了家长,但无论女孩妈妈和店员怎么问,小女孩就是不肯承认。
妈妈于是想到了报警,给女儿一个教训。
01
我们可以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
老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孩子才7岁就学会了偷东西,大了还得了?!
但是,问题正是出在“孩子还小”上。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道德阶段”(1-5岁)
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第二阶段为“他律道德阶段”(6-8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客观后果,即客观责任来判断是非善恶;
第三阶段为“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1/12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自律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
该阶段的儿童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偷东西的女孩今年7岁,正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这个时候,她在道德的认知上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并且根据行为的客观后果来判断对错。
也就是说,如果有2个前提,孩子 就 可能会偷东西:
1.家长或老师(尤其是家长)并没有很明确地帮孩子建立起必要的道德意识;
2.孩子的欲望长时间被忽视,得不到满足,也没有被正确的引导。
女孩的妈妈也承认:
“父母嘛,我们自己忙于工作,可能太疏忽她了。”
“有时候我们不能读懂她的内心世界。”
02
在兰小海看来,这个事情最让人担忧的地方,既不是女孩偷了东西,也不是妈妈“大义灭亲”愤而报警,而是小女孩不敢跟妈妈说真话。
她渴望拥有漂亮的扭蛋玩具,却不想告诉妈妈。
她恐惧偷窃事件被发现,却不敢向妈妈诉说和寻求帮助。
她告诉警察,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拿了几个。
也许她经常会听妈妈说:
“爸爸妈妈天天早出晚归辛苦挣钱,还不是为了你吗?”
“咱们家条件不好,你不要跟别人比吃比穿,好好学习长大了才有出息。”
一个7岁的女孩子,正是喜欢漂亮玩具的时候,大幅的图片,绚丽的色彩,美好的形象……这些都天然吸引着她。
她的朋友们可能拥有很多个扭蛋玩具,还会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比较,拥有最多、最漂亮扭蛋的女孩,一定会被很多小姑娘羡慕和夸赞,
她的心里想的却是:
“我们家条件不好,我不能用爸爸妈妈的辛苦钱去买个没用的玩具。”
我们说这么多,并不是为小女孩的行为找借口,我们想说的是:
这个小女孩,想要拥有自己扭蛋的愿望是正确的。
她体谅爸爸妈妈,“不好意思”跟父母要钱买玩具也是正确的,甚至是值得看到和赞许的。
03
到底是什么导致她“偷东西”呢?
不是家庭条件,也不是女孩的欲望,而是父母对孩子的忽视。
我们说, 所谓的“教养”,并非“穷养”,也并非“富养”,而是“正确的养”。
身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把自己化为寒霜刀剑,抢先替社会磨砺自己的孩子;更不是倾其所能,事事都满足孩子。
我们需要看见孩子,接纳孩子,陪伴孩子,帮助孩子。
这个小女孩的妈妈,如果能及时看到女孩的欲望,知道她想要扭蛋玩具的深层原因,那么就可以选择满足女儿这个并不过分的愿望,
或者告诉女儿,拥有同样的玩具并不是交朋友的唯一方法,她还可以通过良好的成绩、丰富的知识储备、讨人喜欢的性格等等,来获得友谊。
如果孩子永远都不犯错误,怎么还是孩子呢?
我们的任务,并非是让孩子不犯错误,而是及时发现孩子的错误,然后帮孩子改掉错误。
及时发现孩子错误的前提,是良好的亲子沟通。
然而让孩子敢于对父母说真话,却并不容易。
这并不取决于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多言还是寡语,性格是好还是坏。
而是取决于父母的智慧。
在 “兰海说成长”APP的育儿视频《亲子谈话沟通技术》中,兰海总结了亲子沟通的三个关键点:
1.态度坚定而温暖。
威胁和乞求都是错误的沟通方式。
2.控制自己的情绪。
6岁以上的孩子,最擅长在情绪和规则上“反复横跳”,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是沟通顺畅的必要条件。
3.避免
- 标签:荤笑话大全爆笑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