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冻人的诗和远方:用唯一能动的手指写诗,打算捐出器官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张建设 杜洋波 记者李伟豪 )身患“渐冻症”的徐州人张墨翰,已经在轮椅上生活了30多年,头部以下只剩一根大拇指能动。但即便这样吃力地活着,他仍然用惊人的毅力,在10年的时间里创作诗歌上千首,其中一百多首刊登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并屡获各类奖项,演绎了一个传奇的励志故事。
△张墨翰在创作
聊天时不想提病情,只说他的诗
8月7日,徐州市沛县的文体志愿者们来到张寨镇梁淹村,探望张墨翰并给他的老式电脑换上了大屏幕显示器。
△志愿者给张墨翰的电脑更换大屏幕
这是一所普通的农家小院,虽然十分简陋,但收拾得很整洁,攀爬到屋顶的丝瓜秧,给这个院落带来一些生机。
△张墨翰的家
43岁的张墨翰,只能僵直地坐在轮椅上,连头也不能转,手也不能抬,但精神状态尚好。在与志愿者的交谈中,张墨翰说的一直是他的作品,很少提及他的病情。他回想在2011年刚开始写作和投稿的时候,收到的奖品是一台收音机。张墨翰的笑容和眼神里,透露出当年他欣喜若狂的样子。
△张墨翰和母亲
张墨翰的父亲张洪贵已经69岁,头发已全部白了,脸上布满了皱纹,母亲高慕容也是一身病。张洪贵拿出大盒小瓶的药,说一个月要吃好几瓶,妻子说:“现在有了低保,办了医保,日子总归是好多了。”
医生曾经说他活不过18岁
张墨翰是他的笔名,他真名叫张建设,但习惯了大家叫他张墨翰,也愿意大家这样称呼他。
30多年前,张墨翰被诊断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也就是俗称的“渐冻症”,那是他才上小学。随着病情的发展,初中时,张墨翰连站都站不住了,不得已辍学回家。
“想吃点啥,就让他吃点啥吧!”当初医生把他的父亲张洪贵拉到一边悄悄地说,这种病一般活不过18岁,“你得有思想准备。”
张墨翰一度意志消沉,想到过轻生,直到2011年亲戚给他送来一台电脑,一个新的世界展示在他面前。“起初,我也不懂诗歌,写的东西也不能叫诗歌,我只是用电脑简单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张墨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得益于亲人、老师、朋友以及社会上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他不仅学会了写诗,也找到了心灵寄托。
他说,当年,自己连用电脑打字都不会,“村里的好友来家里的时候,我跟着他们学的。”
△张墨翰用唯一能动的大拇指按动鼠标
那时候,随着病情加剧,他全身肌肉的活动基本都丧失了,仅有右手的一根手指能活动。然而,爱好往往能给绝望者以希望,在张墨翰身上,诗歌就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张墨翰用一块硬纸板垫着鼠标夹两腿中间,用唯一能动的大拇指按动鼠标,一个个美观的方块字出现在屏幕上,一串串美妙的诗行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很难想象湖中的我
已是中年
两鬓水草稠密
仿佛人间没有剃刀
将它连根拔除
我开始击打水面
为了产生出更多的水花……”
没有埋怨生命的不公,不向命运低头,张墨翰用诗句来赞美这个世界和人间,在疫情期间,他用诗句来赞美那些在一线的抗疫英雄:
“试想着,在田野里行走
那些无名的野花
很多的时候像一位温文尔雅的诗人
他们用生命作诗
当这一切被一场倒春寒湮没时
关于生命
他们的笔调趋于一种修复
用花修复花,用蔚蓝修复蔚蓝……”
谢绝网友资助
在过去的10年间,张墨翰以惊人的毅力,用唯一能动的手指写作,创作各类诗歌上千首,其中一百多首刊登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并屡获各类奖项。
△张墨翰获得的证书
不少作家、诗人和编辑欣赏张墨翰的诗歌,时常鼓励他坚持下去,有的编辑经常指导他写作并与他约稿。也有外地文学爱好者慕名前来相见,但被他婉拒。有外地网友知道他是一位重症患者,想资助他,也被他一一谢绝。但每当他有了新的作品,他都要让父亲一本本包装好,快递给外地的诗友。
“孩子,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陪着你一直写下去!”他的父亲张洪贵语气坚定。他有木工手艺,但因为儿子的病,他没法出去打工,一直在家陪伴着他。
△张墨翰简陋的家
年近七旬的老两口,本该享清福的年纪,却要照顾患病儿子,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虽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但两位老人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 家里唯一“奢侈”的就是房间四周的暖气片,张洪贵说,儿子特别怕冷,一冷整个身体就僵硬了。
张洪贵从破旧的桌洞搬出一摞摞的荣誉证书和书籍,还有刊登儿子诗歌的报纸,他能准确无误地说出书上第几页上是儿子的作品。儿子,也是他的寄托。
“人的升华总是在与自己的较量中出现。”张墨翰在生命的跑道上跑赢了!他说,是亲友还有无数好心人给了他生命的力量,自己也想着能为社会尽点力,“我正在联系卫生部门,打算以后把我的身体器官捐献出去。”
责任编辑:朱佳琪(EN042)
- 标签:致爱丽丝五线谱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