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电,先人们有什么夜生活?还是天一黑就睡觉?
其实不用说是古代,直到建国好多年,全国农村大多数地方都还是没有电的。
所以新中国提出了祖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电灯不用油。
由于新中国一穷二白,底子薄、人口多;苏联老大哥又跟我们关系恶化,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援助,还向咱们逼债。
而且中国那时候还出现了一些自然灾害,当然还有一些人为原因,总之是天灾人祸,流年不利。
因此咱们的经济建设进度没有按照预期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波折。
我小时候住的地方是华北平原,还不算偏僻,但是那时村里是没有电的。尽管也有电线杆子,也有电灯。但就是个摆设,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亮晶晶。
我们上学的时候,也有夜自习,那时候去学校自己带煤油灯,不过说是煤油灯,煤油也买不起,都是到附近化肥厂炼油厂排泄的废水里把表面的油花撇出来,放到碗里,再放个布条,点燃就OK了。
这种灯不亮,但直冒黑烟。一个班三十六个同学,三十六个黑烟囱。每个人放学的时候,鼻孔里都黑乎乎的,用手指一掏都是黑灰。
那时候农村没有电视机,全公社(乡)就有一台。
收音机也是奢侈品,那年伟大领袖逝世的时候,班主任让班里的同学举手看谁家有收音机,要大家听新闻,结果就一个同学举手,同学们都对他投去羡慕的目光。这个同学家长是大队书记,家里条件比较好。
当时一台蝴蝶牌收音机的价格是十九元,但好多人家都买不起。因此说,在我们小时候,晚上真的比古人好不到哪里。
古人在晚饭后干什么,我们也能体会。
记得有个段子,一个乡长下乡问一个农民,你家里怎么生了六个娃娃。农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晚上没电,没事干嘛。
段子归段子,但也有几分合乎情理,古代人没电灯,也没有什么文娱节目,晚饭后只能早早上床睡觉,夫妻耳鬓厮磨,沟通的时间肯定多。那时候没有避孕措施,出生率肯定要高。
那时候小孩子在晚饭后,可不会安分地在家待着,非要出去捉迷藏、扑麻绳,在月光下跳房子。疯呀疯,非要玩得满身流汗,精疲力竭,父母三番五次喊,才恋恋不舍回家。
不过也有出不去的时候,风沙满天、或者小雨淅沥,还有大雪封门的时候,孩子们出不去,那就老老实实在家,蹲在"高高"的坑头上,听妈妈、爸爸讲那过去的故事。
爸爸会讲薛平贵征西,寒窑记,什么白袍将军赵云大战曹操大军,什么牛郎看织女洗澡,偷走了人家的衣服。
妈妈则会讲跟爸爸认识的经过,爸爸第一次相亲穿的什么衣服,姥姥给他做什么饭。舅舅上学的时候就在我们村,那时候饿死人,家家都没有什么吃,舅舅中午放学不敢到我们家,就到村外面睡一觉然后再去上课。
如果村里来了说书的,大家就跟过春节一样开心。到村头的卖场上,点起煤油灯,听盲人拉着二胡,或者打着快板:闲言碎语不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或者是,天上下雨地下流,鲁达给金翠莲报怨仇。
如果是夏天的晚上,人们就会端上碗,到门口,一边乘凉,一边听村里的秀才给大家讲故事,讲老百姓如何在元朝和明朝统治者之间玩平衡当两面派,朱洪武爷龙颜大怒杀光了中原人,后来如何从洪洞县往中原迁人。
古代的时候,在大城市或者都城,宵禁是比较严格的。一到晚上的一更就开始宵禁,老百姓不许外出,个别历史时期,灯也不能点;所以才有那句"只须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
宋朝之前的好多朝代都有坊市制度,白天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生活必需品,晚上就不可以出来了。宵禁一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二可以保护百姓安全;因为古时候没有电灯、没有路灯,晚上就是让出去也没有人出去。晚上在大街上溜达的,非奸即盗。唐朝的时候颁布有《宫卫令》,一旦宵禁时间到,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说明昼刻已经结束;到了五更之后,城门再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凡是违反宵禁制度的,就要被鞭笞20下。
汉朝的时候,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也就是首都洛阳市公安分局局长的时候,权倾一时的大宦官蹇硕的叔父就是因为违反宵禁命令,被曹操下令用五色棒给处死。
南齐时,萧嶷与自己的亲哥哥齐武帝晚上出去消遣,跟皇帝分手的时候,皇帝对萧嶷说,现在宵禁时候,你路上没事吧。萧嶷回答:"京城之内都是臣管辖的地盘,陛下尽管放心。"皇帝听了哈哈大笑。
由此可见,五代时候的宵禁制度也是比较严格的。
如果是官差有公务在身当然是不会有事的。老百姓家里有人得了急病去抓药或者是有丧事,在里正办个手续就可以,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宋朝时候社会安定,市场繁荣、思想解放、人民自由,一度取消了宵禁制度,东京还开放了夜市。
宋朝之后,宵禁制度恢复,一直延续到明清。
总之,古代没有电灯的晚上是乏味的,即使在没有宵禁的地方,黑灯瞎火的也没有人愿意出去,出去了也没有地方可去,所以孩子们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进入梦乡后,大人们只能呆在被窝里做那些古老的事情。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