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夷三族”和“诛九族”哪种刑罚更残酷,为何亲属不逃跑
纵观华夏历史,以法家思想为根本的律法成为封建君主们维系江山统治的根本方式,在众多的古代法律处罚名目之中,”夷三诛”和“诛九族”是最让囚犯及其族亲胆战心惊的判罚。这两种处罚多对谋反及弑君罪名的重犯叛罚,都是以“斩草除根”的方式彻底消除被处死囚犯后代及亲属复仇的实力和社会关系。这也是封建专制从历代前朝得出的教训,比如,吴国的大将伍子胥为报家仇率吴伐楚掘坟鞭打楚平王尸体,就是灭族不彻底的后果。所以,后来的皇帝为了防止复仇,诛族从夷三族到诛七族,在残暴的隋炀帝杨广手里更是演变成了“诛九族”的刑法。那么这两种刑罚哪一种更残酷呢?
判诛族后先抄家然后按户籍逮捕族亲
诛族刑法最早起源于夏朝,椐《尚书》记载,被后人称颂为贤君的夏启和商汤在每次出征之前的都会警告士兵,如果战斗中逃跑,就会将他及他的父亲、儿子及孙子一同处死。《史记》记载: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为防原诸侯国造反,正式把“夷三族”列入法典,所以,夷三族只是把主犯这一直系血脉的男丁斩尽杀绝,并不牵连外房族人。
诛九族受牵连关系图
现代人常常把诛九族和株连九族混为一谈,其实两者的严重程度完全不同,历史剧中的株连九族其意思就是一人犯法,九族五服内的人均要受牵连,多不至死,常为刺配充军服官役之类。比如上官婉儿就是株连入宫为奴。诛九族就要命的多,“九族”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自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身、子、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曾孙、玄孙整整九代人五服内的所有亲属。相当于整个姓氏分支家族全部处死。血脉相传就此彻底断绝,这对于注重家族延续传承的封建礼教古人来说,无疑是最残酷的惩罚。这么严厉的刑罚,那些即将受牵连被处死的亲属为什么不逃跑呢!分析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被判诛九族的胡惟庸
一是消息知道得太晚,古代既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消息传递只能靠官方邮差。都城发生的事,常常数月甚至数年才能传到地方。对于这种诛九族的刑罚,一旦定罪判处,官差会第一时间会拿着户籍上门抓捕,往往在亲属完全不知的情况下就被逮捕了。
判诛族后从老至幼均被诛杀
二是古代的人丁管理制度使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代交通不便利,地广人稀,即使跑到再偏僻的村落,很快就会被当地人发现,那时候人们出行需要有官方开具的路引,类似于现在的身份证明,如果没有路引,每个城镇入口的守卫就会直接把你拿下。往深山老林跑吧,那更麻烦,古代的山林里可真是啥猛兽都有,除非有武松那一身本事。
古代有人烟的地方
三是想跑也跑不了,古代的姻亲关系错综复杂,一旦受株连的人跑了,等于成了正式犯人,这一族的人又会受到株连,而且那时同族的人都为聚集居住,官府实行保甲连坐制,一旦逃跑其它家同罪,因此不等官兵到来你已经被族亲控制住了。
等待被处决的被诛族亲
诛九族虽然残酷,但封建皇朝的君主为了统治的稳定,也不是滥用的,秦朝末年祸乱朝纲的李斯,西汉大将韩信,英布等,都只是夷三族,荆轲刺秦王如此严重的罪行,始皇诛其七族。造隋炀帝杨广老儿反的杨玄成了诛九族刑罚第一人,明朝的方孝孺,拒绝为明成祖朱棣起草诏书,被威胁诛九族,他厉声回答:要杀便杀,诛我十族又如何!最终朱棣将其学生算为第十族,连同其它九族一并诛杀,共计诛杀八百七十三人。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