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药物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药物有生理效应,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用药的是人,人是有复杂心理活动的。因此,病人用药过程中,既有生理效应又可能产生心理效应。心理效应会影响生理效应:积极的心理效应可以加强药物的生理效应,消极的心理效应可以削弱药物的生理效应。 研究表明,药物的名称、商标、装潢、产地、颜色、剂型、价格等,都可使药物产生某种心理效应。给药医生的权威性和护士给药时的语言、神态,也都能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曾有人做实验,将淀粉分别装在红色和白色两种胶囊中,以两种健康人为被试,实验时告知红色胶囊中装的是兴奋性药物,白色胶囊中装的是抑制性药物。让两组被试分别服用红色与白色胶囊,然后观察、测量两组被试的情绪状态、脉搏、血压、反应速度等。结果服用红色胶囊者情绪活跃、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动作反应加快;而服用白色胶囊者情绪抑郁、嗜睡,脉搏减慢,血压降低,反应变慢。这一实验说明,医护人员给药时的言语会给药物疗效产生明显的影响。使药物产生心理效应,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还有主观因素。例如,不同个性的病人对药物反应也不同。那些热情、爱说、善交际的人对安慰剂可产生明显的心理效应,而急躁、耿直、好胜的人则可能不明显。 1983年国内有人作了调查,在127位患有高血压病、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和溃疡病等疾病的病人中,由于纯粹的药物心理效应而使疾病自觉症状好转的超过50%,其中高血压病人的改善达到81%。从心理因素分析,病人对药物的名称、包装剂型和价格的心理效应各占70%、65%和67%,对医生的威信及其用药时的言行态度占70%。可见,药物的心理效应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通常是通过病人多方面的心理影响达到的。对于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神经衰弱等心理因素比较明显的疾病尤为显著。 在临床上,不同的疾病、疾病的不同阶段所显示的药物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也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治疗感染性疾病时,药物的生理效应占主导地位;而治疗心因性疾病时,药物的心理效应往往占主导地位。 由上述可见,努力使药物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例如,病人带着对药物的探究心理经常问:“这是什么药?”“这药有什么作用?”给药的医生或护士应以关切的口气,巧妙地回答:“这药治疗你的病很有效”,“您服药后能很快入睡”,“您用药后可减轻疼痛’’等。但也要防止病人产生厌药心理。所以,要注意大可夸大药效。一旦病人认为医务人员在夸大其词,就会事与愿违。对患有预后不良、病情严重的病人更应慎重。当发现因病人从书本、药剂说明书上获得的知识与医嘱不一致或有疑问时,应给予说明,以免病人疑虑不安而降低药物疗效。例如,有的皮肤病,医生给了保肝的药物;给有的男性病人服用妇科药物;给年少女子服用带“母”字的益母膏等。有的病人竟弃之不服,甚至认为医生开错了药。对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要事先说明。对有的长期服用某种药无效者应妥善处理。 在采用药物暗示的整个过程中切不可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怀疑。一旦“天机”泄露,病人对医护人员失去了信任,药效也就减小了。如我国曾从日本进口一种治疗冠心病的名为“救心丹”的新药。这种药号称以熊胆为原料,在包装上也很别致,用手指一揿,药就能自动跳进病人嘴里。冠心病人手头有这种进口救心丹,自有一种安全感。所以,很多人觉得此药效果特好。后来经证实,发现所谓“熊胆”实为猪胆。一经泄露,该药信誉大跌,疗效也变得不好了。 总之,医护人员要适应病人千变万化的用药心理,采用恰当的用药措施,才能使药物的生理效应与心理效应达到最完美的结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
网站热点更多>>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