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在矛盾冲突中回归主流价值
一位父亲可以为保护女儿付出什么,一位母亲可以为拯救儿子毁掉什么?一记“误杀”,一条人命,两个家庭被拽入泥潭。普通市民李维杰(肖央饰)为了守护家庭,决定瞒天过海,与警方展开生死存亡的周旋;有着丰富侦破经验的警察局长拉韫(陈冲饰)为了寻找儿子,拥有着孤注一掷的强大决心,甚至不惜使用一切的手段。12月13日,由陈思诚监制,导演柯汶利执导,肖央、谭卓、陈冲、姜皓文等一众实力派演员领衔主演,秦沛特邀出演的电影《误杀》即将上映,展现一场由最平凡的人守护最伟大的感情引发而来的善与恶、权与欲、理与法的乱斗。
主角李维杰为了维系家庭所付出的坚定意志力是影片一大看点。他异常清醒地知道在面对审讯时将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不断告诉家人坚持下去,在最艰难的时候成为全家的精神支柱;他用尽了脑力细心谋划、掌控全局、瞒天过海,一介平民为爱犯险,做出无异于蜉蝣撼树的举动;他更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将承担怎样的后果,以一己之力瞒下妻子女儿的过失,独自面临法律的制裁。当亲情、罪恶、道德、责任与担当统统交织在一个平庸而胆小怕事的男人身上,他做出的选择和迸发出的最原始的爱是令人震撼的。在面临社会生活困境和内心的挣扎时,一句“我没什么本事,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前面”,令观众涕泪沾襟。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纯粹的,无论是李维杰,还是拉韫,这不会因阶层与环境产生改变,却会因为爱的程度与方式带来不同的后果,承受不同的痛苦。在这个故事里,或许无法用是非对错这样的道德或者法律去统一进行评价标准,却可以被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进行中和。当两个冲突的价值体系被爱融化,同理之心在感性与理性的纠结交织中回归主流认同,剧情也从高智商的脑力角逐转向了探讨直逼人心的人性问题。
近几年在国内被广泛讨论的影视作品,几乎都精准切中社会痛点,引发人性思考。如由媒体人邓飞发布微博帮助湖北人彭高峰寻子事件改编的《亲爱的》、由中国1998年三大特大矿洞诈骗杀人团伙案改编的《盲井》、由聚焦癌症患者“吃药难”问题改编的《我不是药神》等,观众看到社会底层还有太多人为了生存拼命挣扎努力、思辨面对暴力当如何正确应对、更多关注弱势群体、抑郁症群体……一些身边普遍存在却少人留意的问题,因这些作品的出现,终于能暴露在大众视野中。
《误杀》大胆聚焦现实生活的犯罪案例:“反杀案”和“未成年人犯罪”,直逼主题,打破“好人”和“罪犯”之间的界限。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员,在现实社会中真实而朴实的生活着:咄咄逼人的警察局长内心脆弱敏感、李维杰的妻子看似怯懦却蕴含无穷能量、遭受侮辱却胆小怕事不敢声张的平平、混生活的小角色也有正义与热血的一面……这种多维的人物形象塑造让大部分观众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银幕“镜像”,因此当警察局长从情感的高度自制忍泪与李维杰恳请交谈时,李维杰看到“误杀”的血痕在雨中忏悔做出认罪的选择时,观者反而更能深切地体会到反思的情感、爱与救赎的本质力量。
而影片最终的处理保持了良心和社会责任感,而非站在道德制高点评判——彰显某种非理智感乃至于戳人脊梁骨。《误杀》以不浮夸、不造作的剧情和价值观设定,让观众可以更加平静和理性地看待冲突、看待命运、看待现实。矛盾的跌宕起伏,紧张的反转节奏带给观众内心的震撼,可以更加直接体验到其深邃的内涵:当救赎的钟声响起,我们信任所有的矛盾都会因为向善,都会因为最原始、最朴素的价值共识——柔软却最坚强的爱的力量,去回归、去释怀、去放下。
《误杀》没有向观众呈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尾,亦没有倾诉一个暗无天日的结局。它给你的是对真切人生经历的完整展现,关注的是对芸芸众生现实生活的真实讲述,更以深度的人性思考将观众视域裹挟,从而振聋发聩地明晰自我的弱点,以最理性的观点激发人性的回归,完成自我的救赎。(北深)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