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食品价格,重在走势平稳基础稳固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物价数据的结构性分化态势明显。9月份,CPI同比上涨3.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2%,涨幅扩大1.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2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8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食品中,猪肉价格涨幅较大。如何看待食用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的走势以及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保持物价特别是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基本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群众基本生活。猪肉价格上涨,主要对生猪产业上下游以及其他肉类等关联产品产生影响,虽然会推高一时的价格指数,但对其他领域的物价整体影响较有限,不会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宽裕、库存充足,为整体物价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尤其是从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食用农产品来看,其价格走势平稳的基础仍然稳固。
9月份,猪肉价格涨幅较大。究其原因,是因为非洲猪瘟疫情和一些地方盲目限养禁养带来的产能下滑,导致生猪供给偏紧。面对猪肉价格上涨,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从择机投放冻肉储备到启动价格补贴机制,从纠正不当限养禁养措施到猪场用地应保尽保,从财政专项支持到金融保险护航,努力促进生猪生产恢复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有充足的物资资源、有效的政策工具、丰富的调控经验,有信心有能力做好生猪保供稳价工作。
三季度,畜产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但9月份以来,随着促进生猪产能恢复和市场供应政策出台,猪肉供给阶段性紧张的局面有所缓和。9月份,猪肉价格涨幅比上月回落3.4个百分点。目前,非洲猪瘟疫情趋稳,相关政策措施效果开始显现,生猪生产恢复的积极因素增多,形势逐步好转。从当前生产恢复省份增多、仔猪饲料产量增加、种猪销量回升等迹象判断,养猪场户的信心开始恢复。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认为,随着非洲猪瘟疫情进入相对平稳期,养殖户生产积极性将进一步提升,年底前生猪产能将探底趋稳,猪肉市场供应有望逐步稳定和恢复。预计第四季度,我国生猪产能下降的局面将会得到改善,虽然短期内猪肉市场供给依然偏紧,但随着库存冻肉逐步出库、禽肉等畜产品供应增加,畜产品供应总体有保障。
应当看到,猪肉只是菜篮子商品的一种,肉价上涨可能对CPI产生短期扰动,但不会导致物价全面持续的上涨。如今,食物来源较为丰富,猪肉只占整个食品消费的一部分。食用农产品还包括蔬菜、水果、牛羊肉、水产、鸡蛋等。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形势良好、库存足、价格稳,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供给充裕,主要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生产保持稳定。因此,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价格没有大幅上涨的基础。
尽管非洲猪瘟疫情对当前生猪生产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其他肉禽等替代品生产增长较快,禽肉、牛羊肉、禽蛋、牛奶和水产品等替代品供给相对充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猪价上涨压力。前三季度,禽蛋产量同比增长5.5%,牛奶产量增长2.5%,禽肉、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增长10.2%、3.2%和2.3%。入秋以来,整体气候条件较好,果蔬供应相对充足,价格开始回落。9月份,鲜果价格环比下降7.6%,同比涨幅已回落至7.7%;鲜菜价格环比下降2.4%,同比下降11.8%。居民基本饮食消费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今年我国夏粮已收获,产量、质量双丰收;秋粮面积稳、长势好,呈增产态势;稻谷、小麦、玉米库存较为充足;南美大豆丰产、国产大豆面积增加让大豆供给有保障。在粮食供给宽裕、库存充足、价格平稳的情况下,食品价格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亮 )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