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湿地保护样本:生态好不好, 鸟说了算
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我国湿地总面积为5360.26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湿地不仅是特有野生动植物不可替代的家园,更是区域绿色发展、和谐宜居的保障。
近年来,中国为保护和恢复湿地作出了巨大努力,公众对于湿地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取得的成效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中国已建立57处国际重要湿地、60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000多处湿地公园。在2018年召开的《国际湿地公约》第13届缔约方大会上,全球7个国家的18个城市首批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其中有6个来自中国。
【长报道】
9月18日,或许是因为大风,天空中的鸟格外少,偶尔会有一小群大雁排着人字形飞过。透过望远镜,一只东方白鹳正单腿站在远处几十米高的电线杆上。游客也不算多,还未到旅游旺季,上午只迎来了百余名游客,小拨参观者乘车前往鸟类放飞区和表演区寻找着正在觅食的鸟。
这里是山东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1992年,这片湿地被国家批准成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东营市湿地总面积687.23万亩,约占山东省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实建在湿地之上的城市。2013年,东营宣布将建设“东方湿地之城”,将湿地保护作为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切入点之一。2018年,在《国际湿地公约》第13届缔约方大会全体会议上,东营获得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成为东营的新写照。
“鸟类国际机场”
当黄河来到入海口时,地势已变得极其平坦开阔,在海水的顶托下,河水流速放缓,水中携带的泥沙被遗留在河床和大陆架上,沉积出一片片高含盐量的湿润土壤。
在这里,大量盐地碱蓬肆意生长着。每年秋天,这些纤细的蓬草将逐渐变成浓烈的红色,仿佛为三角洲湿地铺上了一层“红地毯”。
再过一个月,这片湿地将再次热闹起来,随着秋季鸟类迁徙高峰的到来,数百万只候鸟将飞抵这里,休息觅食。
秋天保护区里成群的白鹭。受访者供图
候鸟们每年都会沿着相对固定的路线进行迁徙,在全球8条主要的候鸟迁徙路径中,有2条会经过黄河三角洲。来自大洋洲、东亚、西太平洋等地的候鸟都会考虑来到这里中转,因此,这里也被称为“鸟类国际机场”。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查显示,在这片湿地上,生活着368种鸟类,包括“常住人口”留鸟,“短租客”夏候鸟和冬候鸟,以及“过境游客”旅鸟。在保护区,每年观测到的迁徙、越冬、繁殖的鸟类达500万-600万只,几乎每个季节都有超过100万只鸟类在这里栖息。
56岁的东营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是一位资深观鸟爱好者,拍鸟、护鸟已不下20个年头。“鸟多的时候,一走进芦苇丛就会惊起一群鸟。鸟群飞起来就像一张悬在空中的网,黑压压一大片。”郭建三说:“最近几年,东营市,特别是保护区内鸟的种类和数量都增加了很多。”
经过4年多的监测和调查工作,曾经的“外行人”王安东也已经可以一眼认出200多种鸟。
每年春秋季,保护区管理局都会对保护区内的鸟类进行调查,统计“回头客”数量,寻找“新客人”。作为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工作的负责人,王安东每周会花上几天时间,实地参与湿地调研、野生动植物的巡护和监测。“看到不常出现的鸟,我们都会拍下照片,回去对照鸟类图鉴。”
2014年,他和另一位工作人员一起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鸟,通过查阅中国鸟类野外识别的权威资料,才确定这是蒙古百灵。
在保护区成立后的近30年中,保护区中发现的鸟类种类增加了约200种。
东营市观鸟协会会长郭建三展示他们拍摄的各种鸟类。新京报记者韩沁珂摄
几乎每天都会有数百名游客来到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参观游览。在保护区门口,坐落着全国最大的鸟类博物馆,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开馆两年来,淡季平均每天约有一二百人,旺季约有四五百人,这一数字正在逐年增加。
东营市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接待游客18.6万人,同比增长88.45%,市外客源占比达到52.7%,增长明显。
湿地保护,水从何来?
保护区管理局工会主席吕卷章告诉记者,成立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念头始于1988年。1990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次年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吕卷章表示,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有两个,新生湿地和珍稀濒危鸟类。
“黄河造陆速度最快的时候,每年新增湿地面积达到3万亩,相当于每天新增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吕卷章说,保护区大部分地区土地含盐量高,生态环境脆弱,只有黄河提供足够的水和沙才能维持这些新生之地不被海水侵蚀。“只有湿地环境改善了,才能吸引鸟来。”
资料显示,东营年均降水量约为550多毫米,年均蒸发量却接近2000毫米。
对于保护区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湿地内保证有足够量的水。
“主要还是依靠黄河水的补给。”东营市自然资源局绿委办副主任王玉祥说。
王玉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湿地每年至少应补水一次,每次补水需将水位提升30-40厘米,可满足湿地生态最基本需求。就东营市现有湿地规模,每年大约需要补水至少3亿立方。
航拍黄河口新生湿地。受访者供图
此前,工作人员每年都会在黄河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中大量进行湿地生态补水。1999年,黄河开始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下游生态环境用水有所增加,2007年黄河下游生态调度首次实施,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用水是补给重点之一。
黄河水通过连接主河道上的沟渠进入两侧的湿地,河水会先通过一段弯度极大的水渠。这样做是为了让黄河水在这里进行一次泥沙沉积,以减少泥沙沉积对湿地内沟汊的破坏。“降低清理泥沙的频率也是对湿地的一种保护。”吕卷章说。
此外,东营湿地建设采用补水和围水相结合的方式,留住天然降水,尽量减少补水需求量。吕卷章介绍,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通过疏通被黄河泥沙淤积的沟汊来恢复湿地原有的“骨架”。这些沟汊可以隔离芦苇的入侵,创造更多的生境,“有芦苇地,水浅的坡地,较深的沟汊和水中小岛,不同的环境将帮助各种生物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黄河在一年四季都有汛期,分别为桃汛、伏汛、秋汛、凌汛。近年来,随着黄河径流量逐渐减少,汛期水量已不会有明显增长。为更好地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开始人为恢复“桃、伏、秋、凌”四汛,按照时节进行生态补水。补水时,若黄河水位高于湿地水位则开闸引水,若黄河水位较低则通过水泵抽水进湿地。
保护区数据显示,近20年来,河口湿地恢复区的明水水面由15%增加到60%;湿地芦苇面积达到30多万亩,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良好。
除了生态补水的水源困境,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也让湿地保护者们不得不“与天争湿地”。
王安东正在担忧今年候鸟们在黄河三角洲的吃饭问题。1个多月前,台风利奇马摧毁了多处沿海堤坝,造成海水倒灌,大面积湿地被泡成盐碱地,大片植物枯萎。
“我们估算过修复堤坝需要的费用,大概9000多万,但即使资金问题能马上得到解决,湿地修复工程也很难在今年内完工。”芦苇的死亡和水生生物量的减少将直接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王安东说,此前一次台风造成的破坏,曾使得第二年黑嘴鸥造巢数量锐减一半,此次破坏更加严重,对于鸟类的影响目前尚无法估计。
让湿地进城
现在,东营正在尝试让湿地从保护区走进城市。
从东营市区沿东二路向北驱车8公里,就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孙家湿地。已经完工的码头上停靠着三艘游船。当地村民根据原有水系,建设成了这片面积约500亩的湿地公园。乘游船行驶在水面上,可以看到两侧芦苇茂盛,时有鹭鸟掠过水面。
“从明年开始,我们这里将围绕湿地设计一系列活动。”东营区胜利街道孙家村村支书崔惠恩表示,按照他的设想,正月湿地元宵灯会,四月赏油菜花,五月端午文化节,夏季纳凉之旅,八月中秋水上赏月,十月看芦花摇曳。
现在,两台挖掘机正在湿地中央的小岛上施工,这是在为第一届元宵灯会做准备,“我们已经联系了灯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让游客可以划着船,赏着灯。”届时,将同步建成的还有一个小型体验式动物园。
“以前,孩子们都会在大雨过后,拿着水桶到离家不远的河沟抓鱼抓虾。这是湿地带给我们的快乐。以后,我们的孩子也能体会到同样的乐趣。”他说。
当地中学生在东营市内湿地公园写生。受访者供图
在东营市,已经建设完成的城市湿地公园还有很多。郭建三所在的东营市观鸟协会就位于清风湖公园北侧。在这个占地2690亩的湿地公园中,仅湖水面积就达到1200亩,8座石拱桥连接着湖岸和湖心岛。傍晚,住在附近的居民也会三三两两地来到这里遛弯、健身。
除了以湿地为主的城市公园,东营还构建起“九横十纵”的城市主干水系和环城水系。将湿地景观和城市空间结合在一起。
按照《东营市湿地城市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0)》,到2020年,东营市计划新增湿地保护面积60万亩,实施77项湿地保护工程,形成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
“最近几年的环境好了很多,现在观鸟不一定非要去保护区,也不用通过望远镜或长焦镜头,打开窗户就能看到。”郭建三说。
东营的湿地保护已初见成效,东营被相继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等。
2018年10月在《国际湿地公约》第13届缔约方大会上,东营市成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改变的不止是湿地
“东营这两年的变化太大了。”郭建三告诉记者,随着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快速改善,仅东营的鸟类种类就增加了100多种。
郭建三介绍,2005年,东方白鹳还只是在东营越冬,不在此繁殖。这是一种对环境质量极为挑剔的鸟类。但是到2019年,仅在保护区内就发现了150多巢东方白鹳,保护区外也发现了60巢。据不完全统计,有约1500只东方白鹳生活在东营,占到全球总量的约三分之一。东营也被称为“东方白鹳之乡”。
在电线杆上筑巢的东方白鹳。受访者供图
为了把东方白鹳留下,保护区工作人员费尽了心思。东方白鹳习惯在高处筑巢,一般会选择树木高大的稀树林,由于缺少高大乔木,十几年前,东方白鹳就开始在电线杆上筑巢。
为了消除鸟对电力安全的威胁,减少电磁辐射对鸟的影响,人们在电线杆顶端布置上碗状的巢托,诱导东方白鹳在指定的“安全位置”筑巢。
2017年,一位观鸟协会会员突然发现正在建设的德州路将穿过一片鹭鸟栖息地,数百只雏鸟危在旦夕。由于前期调研时并非鸟类繁殖期,调研人员未能及时发现道路建设对鹭鸟的影响。在初始规划图中,德州路计划从鹭园三分之一处穿过。
“一旦道路建成,鹭园将被彻底破坏。”郭建三说,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鸟完了”。
考虑到道路规划已经通过审批,施工工作也已经开始,要想改变原定路线并不容易。郭建三找了包括园林、住建等在内的诸多部门,在园林部门工作人员建议下,郭建三的建议通过政协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被提交上去。
“我们带着调查人员一起到鹭园看了几次,把情况都拍了照。”郭建三说,前来调研的鸟类专家表示,只有在道路距离鹭园边界超过50米时,车辆往来的噪声才不会干扰到鸟类活动。
最终,这一路段向北平移了约300米,避开了鹭鸟栖息地,有关部门则为此多付出了5000万元的建设成本。
“以前,大家总是听到栖息地被毁的坏消息,想着要怎么保护鸟,怎么让鸟回来。现在,则感慨‘怎么这么多鸟’。”
【亲历者说】
●吕卷章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会主席
30年前,我来到黄河三角洲时,看到的是一大片芦苇荡,非常壮观。当时,鸟的数量也非常多,一群能有几百上千只。
那时候,我对鸟的了解不多。我听同行的专家介绍说,这是灰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应该保护起来。
回来之后,我们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可以建立保护区来保护这些动物。后来申请建立市级保护区的文件我也有参与编写。我们最开始是想把保护区称为鹤类保护区,因为这里鹤的种类很多,但这个方案因为视野太窄被否定了。考虑到湿地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保护区最终被命名为东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1990年10月,保护区正式成立。次年,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国务院批复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对于保护区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湿地内保证有足够量的水。我们一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生态补水,引黄河水,留住天然降水。数据显示,现在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良好。
鸟是湿地的主人,它们对湿地的好坏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鸟开始选择来这里落脚。
有两个例子可以直观反映现在黄河三角洲的湿地质量。以前,丹顶鹤繁殖的最南界是辽宁盘锦,现在也在这里繁殖。几十年前,这里是没有东方白鹳繁殖的,今年它们仅在保护区里就繁殖了150多巢。
另外,今年还有100余只白鹤在保护区越冬,白鹤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前99%的白鹤都会集中在鄱阳湖越冬,一旦发生意外,整个白鹤种群都可能面临毁灭性的打击。现在有了在这里越冬的一小群白鹤,风险就分散了。
■ 【同题问答】
新京报:你认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大的变化和进步是什么?
吕卷章(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会主席):从我所从事工作的角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天更蓝了,草更绿了,水更清了,保护区的鸟更多了。今年6月发布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对于保护区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文件。下一步,通过改革迸发出的活力将是几何式的爆发,已经可以预见到未来中国生态保护飞跃式的发展。记者韩沁珂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