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军号》:以青春语言书写革命青春
原标题:《古田军号》:以青春语言书写革命青春
编者按 在8月19日公布的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中,红色史诗电影《古田军号》成为特别奖中唯一一部入选的电影作品。目前,《古田军号》正在院线热映,本期《广电周刊》特约请相关专家撰写影评,以飨读者。
《古田军号》与你共忆峥嵘岁月。资料图片
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对电影创作来说是使命也是责任,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创作更是如此。在“八一”建军节登陆全国院线的红色史诗电影《古田军号》,就是这样一部完成度非常高的红色题材佳作。
取材于1929年古田会议前后历史的《古田军号》以独特的叙事视角、青春化的影像语言和饱满的人物形象,讲述了青年革命领袖带领年轻的红军在绝境中探索革命真理,开辟中国革命成功之路的非凡历程。影片赋予发生在古田的这段激荡历史更多新时代的解读,其展现出的青春热血更是直击人心,让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到革命激情澎湃的力量,实现了主旋律影片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高度。
影片导演陈力表示,对于电影创作来说,“古田会议”这个题材首要的也是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表现充满冲突和对峙的历史真相。在古田会议召开的特殊历史时期,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和革命队伍的不断扩大,红四军及其党组织内加入了大量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加上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整训,因此,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滋长严重,从而产生了摩擦、冲突甚至是对峙……对此,影片主创不仅没有回避,还在深刻把握重要人物的同时,深入闽西采风,在影片中着力凸显了会议开始前的历史矛盾。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人心怀共同的信仰,又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在革命探索的道路上,他们既有摩擦冲突,更有解决冲突后的高度统一和紧密团结。影片对这种矛盾冲突的把握让人物更加丰满立体,让历史真实感和代入感更加强烈,也让革命艰难复杂的主题更加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对影片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塑造上,《古田军号》颇具创新,大胆起用多位青年演员担任主要角色。新面孔带来的不仅是观影的新鲜体验,更多的是在人情味、贴近性上的生动传递。青年演员王仁君在该片中饰演的毛泽东血气方刚、充满激情,与以往大银幕上成熟稳重、运筹帷幄的领袖形象相比,更多了一份年轻人的气质;王志飞饰演的朱德既憨厚朴实又果敢有个性,人物丰满而立体;31岁的青年演员刘智扬,从生活化的语言与行为出发刻画人物,展现出了陈毅的温和睿智;而鲜有影片涉及的红军高级将领刘安恭,其身上的书生意气、坚定信仰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通过演员胡兵成熟的演技到位地表现出来,呈现出其独特的闪光点。
陈力在影片路演中曾表示,《古田军号》力求展现出几位伟人青年时期的风貌,希望他们的壮志豪情可以打动如今的年轻人。“这些领袖人物,正是90年前的青年人,也是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偶像。他们的激情与信仰,可以触动每个人。”
《古田军号》在艺术表达上的独具匠心还体现在其叙事视角的新颖独特,与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宏大叙事不同,影片选择了以红军少年小号这个个人化的第三视角出发,并利用蒙太奇手法连接历史与当下,在细节处理与意境设置上生动逼真又富有表现力。比如,以上杭传统民俗板凳龙灯将观众代入到古田会议前夕,氛围感真实强烈。而舞龙灯在影片中出现了3次,并且参与了剧情的发展。毛泽东和朱德冲突之后悄然离开,在去上杭的路上偶遇舞龙灯排练,情不自禁地道出“心齐方可成龙”的主题,既与开头和结尾的舞龙画面相呼应,更寓意着党领导军队和统一思想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古田会议的里程碑意义。以小视角艺术化地展开大历史的铺陈,《古田军号》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
此外,影片整体的影像语言也很成熟,除了演员的选择、剪辑处理之外,专门在古田会议旧址拍摄,在镜头画面和制景道具处理上都非常真实,成功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质感。再加上音乐氛围的营造,节奏张弛有度,颇具感染力和冲击力,也使得这部具有浓郁青春底色的影片,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毛泽东在裁缝林师傅的带领下穿过赶制新军装的铺子,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大红色和沉稳的军装蓝、古朴的闽西建筑、轻快稳健的鼓点声令人欢欣鼓舞;椿娃子入党的一场戏,画面光影严肃,情绪饱满克制,也成为全片最为动人的情节之一……
随着电影观众年龄结构和审美趋向的变化,当下,主旋律电影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和传播也遇到了新的机遇。在群雄逐鹿的暑期档,将这样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革命历史事件改编为电影搬上大银幕,是非常有意义的。
正如影片最后,毛泽东目送朱德率队远行,画面恰当地转为现代化的人民解放军钢铁雄师,将人民军队的革命传统和历史传承以及古田会议的重要意义巧妙连接。《古田军号》这样一部展现革命时代的“青春偶像片”,将9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用光影记录、流传,吸引了很多“90后”走进电影院,让当下的年轻人与革命历史、与军队和国家的发展史“亲密接触”,与那个特殊时代青年人的坚定勇敢、热血激情共情共振。这是电影创作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的精神召唤之下,对革命青春最好的纪念和传承。
(作者张弛系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指导处处长、导演、编剧,田园系中国电影家协会青联秘书长)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