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男性魅力品位

重庆理工大学“三下乡”:走进乡镇,探寻舞龙文化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7-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0日5时56分讯(通讯员 王龄婧) 近日,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姜家服务团走进巴南区姜家镇,寻找典型人物,探索传统文化,倾听为舞龙坚守了近40年的舞龙传人的故事。

蒋书琼给志愿者们讲述授课经历 通讯员 张芸鹏 摄

蒋书琼给志愿者们展示龙头龙尾 通讯员 张芸鹏 摄

爱好舞龙 传授课业并实现自己理想

60岁的蒋书琼1960年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20岁因兴趣爱好学习舞龙,到现在,已快有40个年头。

走进蒋书琼家中,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极吸引人的龙头,墙的四周挂着一些用来制作舞龙道具的竹编。“我20岁开始学习舞龙,刚拜师那时候因为做不好龙头龙尾,经常被师傅教训,还叫我再也不要学习舞龙了。”回忆起刚求学的那段时日,蒋书琼感慨万分,舞龙制作的艰难给她带来不少的挑战。

争强好胜的蒋书琼迎难而上,后随着技术逐渐提高就进入舞龙协会。“每次只要到了节日,就是我们出场的时候了,一次活动可是有几十条龙,随便走一圈都是三公里。”

舞龙的制作过程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工序需要舞龙传人精密的设计和团队的默契才能使舞龙成功和美观。从挑选材料到开始,一笔一画的手绘后再进行制作,每一项繁琐的工序蒋书琼都严格要求自己,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她制作的舞龙一个比一个好。

“别小看这龙头龙尾,它可是比你们年长20多岁呢!”蒋书琼拿出一个竹编的龙头和龙尾,向志愿者们全方位展示了一番。据他透露,这看似完好的龙头龙尾已经使用了40年,而早在97、98年时际,蒋书琼还专门被邀请给学生上课,教授舞龙的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同时她还收了几个徒弟,现在几个徒弟都进入舞龙协会,成功将舞龙文化传承下去。

谈到蒋书琼的授课经历,必然要提镇上的姜家小学和姜家中学。

在我们采访完之后,正值学生下课之际,他们看到蒋书琼激动的打招呼,围着我们讲蒋书琼给他们上课的经历,看着他们单纯的脸庞,蒋书琼感慨道:“要是他们一直都有这种热情就好了,舞龙文化再也不担心没有传承人了。”

蒋书琼和“三下乡”团队合影留念 通讯员 张芸鹏 摄

失败的经历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也是最难忘的记忆

当问到蒋书琼最难忘的表演经历时,她笑了笑说:“最难忘的不是最成功的,而是最失败的。只有经历过失败才知道成功是多么难得。”2008年,蒋书琼团队参加渝中区的庆典活动,由于舞台地面湿滑,蒋书琼不慎滑倒,这次意外不仅让表演没有圆满完成,而且也给她带来身体上的伤痛。“如果那次没有摔倒,我们团队还是能得奖的,但是一切都改变不了了。”

“您受伤之后有后悔过坚持舞龙吗?如果舞龙不能给您带来资金收入,您是选择舞龙还是出去工作呢?对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舞龙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小,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您会抱怨舞龙带来的困难吗?”谈及对新时代舞龙的看法,蒋书琼直言,舞龙带来的经济效益微乎其微,但带来的欢乐与信念是金钱不能比拟的。

对于,舞龙文化是否会遗失这一说法,蒋书琼表示不认同。

如今,正是时代的发展让该乡镇通了路,开辟了镇里与外界的联系,也使得发展致富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同时,镇上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即使对舞龙有兴趣也只是一时半会儿,只要有出去赚钱的机会,大多都会放弃舞龙。蒋书琼表示,无论以后的情况怎么发展,她一定不会让舞龙遗失。

同时,蒋书琼表示不管现在怎么发展她依然会坚守舞龙文化,以前的她可能是把舞龙当做闲暇时休闲的方式,但做了近40年舞龙后她深深的爱上这个,现在的她早已把舞龙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份责任。

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志愿者用自己所学知识积极向蒋老师建言献策。“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将这种传统文化积极的宣传出去,传承不仅是技艺,更是精神的传承”。同行的一位志愿者通过拜访坚守近40年的舞龙传人表示,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更好的结合也新增列入服务团下一步考察调研的任务清单,并提出更科学的建议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