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分好类的垃圾去哪了
原标题:那些分好类的垃圾去哪了
7月1日开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开始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生活垃圾分类曾呼吁和试点多年,但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此次上海强制要求生活垃圾“四分法”,如此分法是否太过复杂?前端分好后,后端还会再混成一桶运走吗?该如何建立分类的长效机制?
上海生活垃圾为何采用“四分法”?
对于垃圾分类,曾有一种观点,“干湿”两分法比较好推行。也就是说,把菜叶、剩饭、骨头等厨余“湿垃圾”分出来,避免弄脏塑料、纸张等其他“干垃圾”,影响其回收再利用。号称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日本,在实行垃圾分类初期,也仅将垃圾分为可燃烧、不可燃烧两类。
本次上海市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类来分的,但是让人费解的是,部分垃圾并非是按照干、湿的字面意思来分类,比如尿不湿属于干垃圾,干瓜子壳却属于湿垃圾,鸡骨头等属于湿垃圾,大骨头却属于干垃圾……
“本次上海的‘四分法’主要是根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26号)的分类标准、上海人的语言习惯,以及末端处理设备的能力和处理便捷性来确定的。”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杜欢政参与了上海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研究的前期工作,他说,生活垃圾的特点是非标准化,成分极其复杂。比如按照粽叶属性,本应属于厨余湿垃圾,但粽叶的材质比较硬,后端处理时刀子很难切碎它,因此,只能作为干垃圾来焚烧处理;大骨头被分类到干垃圾,也是同样的道理。
先有分类习惯还是先有处理设施?
在家把垃圾分类做好了,到垃圾处理厂是否又会混到一块?“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全国较为普遍的问题。目前,上海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基本能匹配分类处理的要求,并在加快建设湿垃圾处理设施。但在现阶段,分类后各种垃圾又混到一块运输、处理也是有可能出现的。”杜欢政说,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至少需要3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