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蓁蓁:5G时代,内容的视频也将是数据的视频
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叶蓁蓁
人民网青岛6月29日电 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网、青岛市人民政府、人民视听公司共同主办,青岛高新区和人民网北欧公司承办的“2019智能视听大会”今天上午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大会以“5G元年,看世界,听未来”为主题,围绕5G商用后智能视听在传媒、技术和产业等领域的发展进行思想的碰撞。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叶蓁蓁在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
演讲全文如下:
非常感谢大家参加人民网、青岛市政府、人民视听公司联合举办的本次大会。本次大会有三个主题词,一个是5G,一个是视听,一个是智能。
今天的大会,既是关于5G智能视听媒体的大会,也是关于产业的大会,所以大家会注意到我们邀请的嘉宾,既有媒体的主管部门,也有产业的主管部门。在我们看来,5G还有很多短板要弥补,至少三个方面:第一是技术,要补齐技术的短板;第二是应用,未来有更多的应用需要研发;第三是生态,就是产业生态融合重构。
在此我代表人民网跟大家分享我们对于5G视频、智能、视听三个关键词的一些看法。
第一是视频。今天的短视频,真正厉害的变革,是让视频变成了比文字成本更低、门槛更低的一种信息采集、生产和传播方式。如果我们把它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周期来看,人类历史的历次传播革命,无论是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电信技术的发明,还是互联网的发明,一直有一个趋势,那就是让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参与人群越来越广泛。比如微博只有140个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小学文化程度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微博。到今天,短视频把微博的这种变革进一步推向了极端:你可以不识字,但只要你有四五百块钱买来的一个智能手机,就有可能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把分享人类文明的成本降到了几乎为零的程度,这才是这场变革最本质的特征。如果再往下走,很可能连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都变成了信息的采集者、生产者。
第二,是智能。习近平总书记在1月25日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来要建设“全程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全息媒体”。全息媒体,就是指所有人、所有物、所有信息都在5G、人工智能和云平台这样的技术体系上面,在各个环节、所有过程、所有的时空节点,把我们的人与物、物与物进行连接。这个时候的视频,我想可能不再是简单的内容视频,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数据的视频。就像此刻,你用500字甚至是3000字写一篇东西,描写会场或者记录嘉宾的观点,你所提供的都是小数据,都是内容和信息。但是现场所拍摄的视频,所包含的数据量,要远远大于文字。从数据的角度,在现场所拍摄的视频,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所以,其实每一个视频天然的就是大数据。问题在于,我们过去为什么只把视频当做内容载体,或者说信息载体?因为过去我们没有足够的智能、计算资源把视频当中的数据挖掘和调取出来。但是这样的问题,在交通领域已经得到初步的解决。智能化摄像头,可以不需要交警的帮助,自动判断哪辆车违章了,车牌号是多少。这是对一段视频中特定内容的提取和分析。所以视频不仅是内容的视频,未来产业上更多是数据的视频。
过去我们认为好像任何一个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都是特定的,所以谈到物联网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窄带。因为物联网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非常有限,所以用窄带就能解决。但是到了5G,到了智能,到了视听这个领域,今后的视频摄像头就会变成和人类的眼睛一样,你所看到的内容所包含的丰富数据会被全面地解析出来,这需要智能来作底层。更不用说,如果是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它所包含的数据量更大,是整个物理空间中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都需要智能化后台来处理。所以智能绝不仅仅是帮助我们去合成一个新闻视频或搞笑视频,智能更深层次的应用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视频这种工具真正变成人类的眼睛,能够采集、分析现实世界中丰富的数据。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总书记所讲的“四全媒体”:全程、全员、全息和全效。全息和全效目前还是短板,因为我们对信息采集的智能化、信息的丰富程度、数据的丰富程度不够,反馈和处理能力不够。有了5G这样的基础设施后,我们的数据采集会更加完整。有了云平台和人工智能,我们的处理能力会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真正的全息媒体和全效媒体,将会在5G智能视听时代真正到来。
所以,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媒体行业的变革,而且在产业领域,智慧城市、数字社会领域的变革全面开启了。这是今年6月6日5G商用牌照发布之后我们的一些观点,跟大家分享。
- 标签:
- 编辑:王丽
- 相关文章